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形影不离
ISBN: 978757222542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九岁那年,我是个乖顺 的小女孩。要知道,我并非 一向如此。在更小的时候, 我经常因受不了大人们的严 厉管教而大哭大闹。有一天 ,一位婶婶忍不住郑重其事 地说:“希尔维被魔鬼附体 了。”是战争和宗教制服了 我。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我把一个“德国制造”的塑 料玩偶在地上踩了又踩,不 过我本来就不喜欢那个玩偶 。别人告诉我:只有我品行 良好,虔诚敬主,上帝才会 救法国。我可不能逃避责任 。在圣心大教堂,我和其他 小女孩一起,边挥舞着小旗 边唱颂歌。我开始经常做祷 告并乐在其中。多米尼克神 父一再鼓舞我,他当时是阿 德莱德学校的指导神父,在 他的谆谆教诲之下,我的宗 教热情愈加高涨了。有一天 ,我穿着罗纱裙,戴着爱尔 兰花边软帽,参加了人生中 第一次领圣体仪式。从此以 后,在大家的言谈之中,我 俨然成了两个妹妹的榜样。 我祈求上帝让父亲被分到战 争部——因为他患有心力衰 竭——结果如愿以偿。 一天清晨,我兴奋不已 ,因为那天开学,我迫不及 待想要回到学校。平时上课 的时候,教室仿佛做着弥撒 的教堂一般,给人一种神圣 庄严的感觉。走廊里静悄悄 的,老师们见到我们便露出 温柔甜美的微笑。她们平时 穿长裙,衣领很高。自从校 舍的一部分被改造成医院之 后,她们经常换一身护士服 ,白色头巾上印着红十字, 看上去就像圣女一般。每当 她们把我搂在胸前,我觉得 心都要融化了。那天我三两 口吞下汤和粗粮面包——要 是在战前,吃的可是巧克力 和鸡蛋黄油面包——然后不 耐烦地等着妈妈给妹妹们梳 洗穿衣。我们三个人都穿一 身军蓝色大衣,是用真正的 军装布料裁剪出来的,款式 也跟军大衣一模一样。 “看,后面还有根小腰带 !”妈妈对女友们说道,她 们一个个流露出赞赏或惊讶 的表情。妈妈牵着两个妹妹 的手,带着我们从楼里走出 来。经过圆亭咖啡馆-的时 候,我们有些忧伤。这家咖 啡馆刚开业,热热闹闹的, 就开在我家楼下,爸爸说它 是失败主义者的老巢。“失 败主义者”这个词对我来说 太新奇了,爸爸解释说:“ 这些人相信法国一定会战败 。”“该把这些人都枪毙。” 我不理解。人们相信一些东 西,但不是故意要去相信的 ,只不过因为头脑中出现一 些念头就要被惩罚吗?那些 给孩子们发毒糖果的间谍、 在地铁里用毒针扎法国妇女 的人当然该死,但是对于失 败主义者,我不是很确定。 我才不想去问妈妈,她总是 跟爸爸回答同样的话。 妹妹们走起路来慢吞吞 的,卢森堡公园的栅栏似乎 永远没有尽头。好不容易到 了学校,我赶紧爬上楼,书 包里鼓鼓囊囊地塞着新书, 随着我的脚步欢快摇摆。走 廊刚上过蜡,蜡味中混着一 丝疾病的气息。学监小姐们 拥抱了我。在衣帽间,我见 到了上一年的小伙伴们,她 们当中没有谁跟我特别亲密 ,但我很喜欢大家在一起叽 叽喳喳的样子。我在大厅逗 留了一会儿,盯着橱窗里那 些老旧物件,这些死去的东 西已经又死了一回:塞满麦 秸的鸟类标本的羽毛开始脱 落,干枯的植物露出裂纹, 贝壳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钟 声响起,我走进圣玛格丽特 教室。每间教室的模样都大 同小异。在老师的主持下, 学生们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 桌旁,桌上铺着一层黑色的 仿皮漆布。母亲们坐在各自 的孩子身后,一边看着孩子 ,一边织风雪帽。我朝着自 己的座位走去,邻座坐着一 个陌生的小女孩。她有着棕 色的头发。,面庞清瘦,看 上去比我小很多。她用幽深 的眼眸紧盯着我,目光清澈 透亮。 “班上最好的学生就是您 吗?” “我叫希尔维·勒巴热,” 我说,“您呢?” “安德蕾·卡拉尔,今年九 岁。我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小 ?我之前被烧伤过,耽误了 长个儿。有一整年我都没有 学习,妈妈想让我把落下的 功课补上。您能把去年的课 堂笔记借我吗?” “可以的。”我说。 安德蕾说话时显得成熟 稳重,语速很快,毫不含混 ,这让我感到几分惊讶。她 以一种将信将疑的目光打量 着我。 “旁边的同学告诉我,您 是班里最好的学生”,她边 说边侧头看了一眼丽赛特, “这是真的吗?” “我也不是每次都考第一 名。”我谦虚地回答。 我盯着安德蕾:她一头 黑发直直地垂落在脸颊旁, 下巴上沾了一点墨汁。一个 活生生被烧伤过的小女孩, 这可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 我真想问她一堆问题,可这 时杜布瓦小姐进来了。她穿 着长裙,裙摆拖曳在地板上 。她长着一层绒绒的“小胡 子”,总是一副生机勃勃的 模样,我一向很尊敬她。坐 定之后,杜布瓦小姐开始点 名,点到安德蕾时,她抬头 看了她一眼。 “还好吗,我的小姑娘? 不害怕吧?”P2-6 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首度面世,一部差点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她曾说:“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波伏瓦文学遗产继承人、其养女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作序,收录波伏瓦珍贵影像资料、手稿及信件 《形影不离》写于《第二性》出版后第五年,波伏瓦生前毁掉了许多从未发表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毁掉这一部。她曾表示,她之所以写那些后来让她成名的书,是为了会讲述她的少女时代,两位特立独行、内心叛逆的女孩纠缠一生的友谊,只有女性懂得女性的挣扎与苦楚,女性是女性最坚不可摧的精神同盟。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第五届傅雷翻译奖新人奖获得者曹冬雪用心翻译,译文准确、优美。读这本书吧,尽情哭吧,亲爱的读者。因为起初它也浸染了作者的眼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从哭泣开始。看起来,尽管外表严肃冷峻,波伏瓦心中从未停止哭泣,因为失去扎扎。也许她如此勤奋地工作,以成为后来的她,是某种形式的纪念:她必须竭尽全力表达自己,因为扎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使女的故事》作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