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译解

大学中庸译解
作者: 译者:张葆全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85
折扣购买: 大学中庸译解
ISBN: 9787549589647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1993)、校长(1993—1997),2002年退休。现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心首席专家,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宋代诗话选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论语通译》、《老子今读》等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学者彰显光明的德性,在于使 学者弃旧图新,在于使学者努力追求并最终达到最完 善的道德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志向, 志向坚定然后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然后才能内心 安宁,内心安宁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 能有所收获。 每种事物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始有终。明 白了这本末终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道理(知道 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大体把握住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显光明德性从而平治天下 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 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接触和研究万 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接触和研究之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思才 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自己 的品性修养好之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 己的家庭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之后才能 去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 品性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搞乱了,家庭、国家、 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应看重的反而看轻, 而应看轻的反而看重(不明本末终始、不分轻重缓急 ),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解析】 这是《大学》的首章,朱熹认为是“经”,“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以下十章,则是释“经”之 “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本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说:“此三者,大学之 纲领也。”这就是说,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尚光 明的道德,并且不断革故鼎新,使人格精神日臻完善 。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1852年任大学校长 时,作了一系列演讲,后来结集为《大学的理想》(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此书成为举世公认的大 学教育经典。纽曼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与功利性的“ 专业成才”相比,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成人”更为 重要,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应在大学教 育中占首位。 《大学》的“三纲领”,其实质正是为了使学者 完善人格,“精神成人”。 围绕着“三纲领”,接下来,是指示学者应走的 路,这是一条具体明确的路线: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说:“此八者,大 学之条目也。” 在这“八条目”中,“修身”为本,“修身”是 最主要的条目,就好像一棵树,“修身”是它的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 了“修身”,是“培本”的功夫,好像水分和肥料, 都是为了使根正苗壮。而“修身”,则是为今后成人 成才茁壮成长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在“修身”这个根 基之上,才能进一步“齐家”(好像在根基上长成了 粗壮的树干),才能进一步“治国”,“平天下”( 好像大树长满了枝叶,绽开了鲜花),从而实现自己 的理想与抱负。 所以,在大学求学,“修身”是根本,切不可本 末倒置,更不可舍本逐末。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既 是大学教育的纲领,也是学者修身的纲领。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三纲领,八条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的思想体系 ,千百年来,一直是许多人,许多知识分子,甚至许 多平民百姓的执着追求,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重要内容,是他们崇高的精神信仰。在“三纲领”、 “八条目”熏陶之下,许多读书人都具有强烈的历史 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天下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将“ 以天下为己任”(使天下国家太平是自己的责任和使 命)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