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独处的艺术/生活轻哲学书系
ISBN: 9787532162178
萨拉·梅特兰Sara Maitland,英国作家,出生于1950年,曾入读牛津大学,现居苏格兰的加洛韦。著有大量虚构作品,如荣获毛姆文学奖的《耶路撒冷的女儿》(Daughter of Jerusalem);数本非虚构作品,其中《寂静之书》(A Book of Sliene)一度引发英国“寂静生活”的讨论热潮! 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述说》,以及散文《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无聊的魅力》《幸福的建筑》《工作颂歌》《机场里的小旅行》《写给无神论者》《新闻的躁动》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当下的情况较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甚,控诉涉及 道德评判,但逻辑关系却削弱了。我每月要为《片剂 》(The Tablet,一份天主教月刊杂志)撰写一篇专栏 ,部分介绍我的独居生活。有一个月,我谈及有关职 责冲突会产生的方式:准隐士竟然想要体谅朋友们的 需求,这是何等的“仁慈慷慨”啊!大家可能会预见 到,天主教读者对独居生活普遍持有的态度更多的是 同情,因为其背后有如此漫长(且备受推崇)的传统。 但我收到一些非常恶毒的回信,有一个作者与我素昧 平生,但却肆无忌惮地写来长文,语气极尽刻薄,其 中说道: 鉴于你显然不具备人类的自然情感,对他人态度 勉强,因此如果你能退回到你那利己主义的自私的小 世界中,对我们其余人可能会更好;不过你至少应该 实话实说。 为什么选择独自生活就该受到如此的道德斥责, 其原因尚不明确。乍一看,这一选择对许多人远远构 不成冒犯,更遑论明目张胆的咄咄逼人。很难弄清楚 ,人们所作出的种种控诉到底意味何在,也许是因为 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举例来说,“悲哀”的控诉很难 驳倒——倒不是因为事实如此,而在于其评判往往建 立在一个假设前提下,即断言你内心深处其实很不快 乐的人们深谙你的情感状态,其程度甚至远远超乎你 本人。如果你回答“呃,其实不尽然;我过得很快乐 ”,这样的否定也会成为支撑他们观点的证据。最近 有些人听到我悲惨的讲述,试图安慰我,我向他们保 证,我确实很快乐,“那只是你自以为是”。但快乐 是一种感受。我不是在认为——我是感觉如此。当然 ,我或许是生活在愚人的乐园,快乐与满足所筑起的 大厦可能很快便会崩溃无留,但在那一时刻我要么是 在撒谎,要么是在如实相告。就其本质而言,我的快 乐不可能是我认为自己感觉到,而实际并没有觉察到 的东西。那种情况下,无论我怎样回答,答案都会立 即被矮化为学校操场上玩乐般的“有,没有;有,没 有”口号声重复。 而针对疯狂或糟糕的控诉就更加可疑。 不过,在审视这些争论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 多大程度上的独处在批评者们看来是“过分”呢。到 什么程度后,我们会觉得某人会陷入危险的疯狂或邪 恶的罪恶境地呢?有人喜欢一个人洗澡,有人脱离群 体,前往只在涨潮之时才能抵达的杳无人迹的荒岛生 活;有人打电话告诉朋友,他们将缺席今晚的小组聚 会,因为他们今晚想过二人世界,有人则取消了接下 来四个月的社交活动,只为独自待着,上述情况之间 明显存在差别。年龄和境遇都是,或者说可能是影响 因素,同样也包括人们在独处时的不同习惯:一个少 年在卧室窝了四个月之久,一个成人决定假期独自走 完整条平宁步道,两者情况并不相同。如果你在写作 伟大著作,或者完成某项壮举,我们更多地会感到钦 佩,而非苛求你的“勇敢”和“献身”。2005年当埃 伦·麦克阿瑟打破单人帆船环游世界纪录之时,我们 大多数人不会觉得她悲哀、疯狂或是糟糕,尽管此举 意味着要独处整整71天14小时18分钟又33秒。 虽然并没有具体统计,但在我印象中,人们并不 介意那些时不时独处一下子的人——尤其是当他们在 其余时间都很热爱社交的情况下——或是为了某个与 众不同而又饶有趣味的目的的人;困扰我们的似乎是 这样一些人,他们将孤独当作他们生活或理想幸福的 重要组成部分。 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