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乾隆容妃的幻影)

香妃(乾隆容妃的幻影)
作者: 纪大椿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32
折扣购买: 香妃(乾隆容妃的幻影)
ISBN: 9787108033659

作者简介

纪大椿,1935年生,浙江杭州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疆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编著有《新疆近世史论稿》、《中西回俄历表(1821-2020)》、《新疆简史》第二册(合作,统稿)、《新疆历史词典》(主编)等。近年发表的论文有《新疆的驿路、公路和铁路——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乾隆时期寓京维吾尔人和敕建清真寺》等。

内容简介

迁居北京的新疆贵族共有八户。他们是上文提到的白山派喀喇玛特家 族的四户和卓:额色尹,封辅国公;帕尔萨,封三等台吉(蒙语:taiji, 源自汉语“太子”,蒙古王公的爵位);他们的侄儿玛木特,封头等台吉; 图尔都,封头等台吉;另一户是他们的远房族亲阿卜都喇满,封三等台吉 。又有两户南疆维吾尔族阿奇木:霍集斯,封贝勒(满语:beile,清代宗 室爵号);和什克,封辅国公。此外,还有一户是前叶尔羌汗国东部统治者 巴拜汗的曾孙哈什木,朝廷称之为“元裔”,即蒙古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 的后裔,封台吉。由于他们都受封为台吉及其以上的爵衔,所以史书上并 称为“回疆住京八爵”。 清代的封爵制度很复杂,区分为不同的对象和层次。其中对待蒙古等 少数民族的,归理藩院掌管,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满语:beisi ,宗室爵号)、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公以下的是台吉,分一至四等。他们 所得的俸银等,也因封爵等级的不同而有差别。封爵的晋升是很严格的, 必须建有特殊的功勋;继承则只准一个儿子继承,不是因为军功而继承的 爵位,必须降低等级;也有例外,那是皇帝特别恩准的“世袭罔替”,这 才毋需降级承袭。 这八位王公台吉的生活由理藩院直接管理,按时支付俸银,赏给禄米 。他们的管家、跟随、厨师、匠人、仆役、杂耍、歌舞班子以及阿訇等神 职人员等等,大约有二三百人,被编为一个佐领,隶属于蒙古正白旗,按 时发放俸禄口粮。旗的最高长官是都统,下面分为若干佐领,归内务府管 辖。主管京城维吾尔人的佐领,名叫白和卓;佐领之下设骁骑校一人、领 催四人协助办事。后来陆续迁入京师的新疆维吾尔人等,也都安插在这里 。据1776年即乾隆四十一年的记载,所有住京的新疆籍人员,以郡王衔的 贝勒霍集斯为首,统统编入镶黄旗、正白旗三佐领下进行管理。他们的俸 银、禄米、钱粮、马干、出城照票、随围官马、路费等等,都由各自所在 的旗分依照规定的成例办理。 这样的安排,对于摆脱屈辱的人质生涯而变成皇家贵族的和卓来说, 无异于一步登天;对于来自西陲绿洲的阿奇木而言,朝廷新贵的优渥待遇 也足以十百倍地补偿在故乡丧失了的特权。他们是感恩戴德、乐意为朝廷 驱策效力的。 除了已获得皇家贵族身份的和卓以外,还有一位被俘虏的和卓,那是 大和卓布拉尼敦的一个幼子阿不都哈里(见表二)。他是由吐鲁番郡王额敏 和卓派人同巴达克山酋长交涉后被引渡回国的,于1763年即乾隆二十八年 押解到了北京。阿不都哈里因为年幼被免于一死,发配功臣家为奴,这就 谈不上什么待遇的事了。 为了安顿远方来的贵族,1760年1月即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内务府已 经将北京的几处房子修造完毕。分配给额色尹他们一大家子人居住的房屋 是在长安门以西,就是今天西长安街东段路南,当年被称为“回子营”的 地方。伊斯兰教在历史上长期被称做“回教”,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统 称为“回人”;为了同内地的穆斯林“回民”相区别,清代将新疆的穆斯 林称做“回子”,有时前面再冠以地名作为籍贯。两个多月之后,对图尔 都的居住地方做了新的安排,搬迁到东大市六条胡同去住了,这便是今天 的东四北六条,有22间官房供他一户单独居住。这些贵族们手下的属民, 分别居住在德胜门内、西直门内沟沿、地安门内沙滩、宣内马石桥等处。 他们在这些地方的住处也被叫做“回子营”。 这些住房,特别是长安街“回子营”的住房,后来陆续修葺增建,规 模逐渐扩大;但它的内部结构,似乎都是三间一户、户户相连的八旗营房 式建筑,不见得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有什么南疆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也许还备有一些空房,因为每年南疆的王公和高级伯克来京朝觐皇帝,都 由额色尹他们接待居住,生活上便于安排和照应。和卓们的歌舞和杂技人 员,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到宫禁森严的皇宫里面去演出献艺。如今大为走红 的高空走绳——“达瓦孜”(维吾尔语:dawrdz),也曾经进入紫禁城内, 在皇帝和后妃们面前做过扣人心弦的精彩表演。 那么多穆斯林居民迁入京城,宗教活动场所是必须予以解决的。在回 子营建造完竣的四年之后,在它的西面动工修建了清真寺。工程进行了一 年多,于1764年即乾隆二十九年竣工交付使用。它坐落在今天的西城区东 安福胡同内,是我国唯一一座敕建和皇帝亲撰碑记的维吾尔清真寺。这座 敕建清真寺占地25亩,院内广植柏树和柳树,环境安静而幽雅。寺内立有 乾隆御制《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一方,用汉、满、蒙、维四种文字镌刻 。乾隆在碑文中说到了建寺的缘由:伊犁的准噶尔人在承德有了普宁寺、 固勒扎庙等喇嘛庙,维吾尔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礼拜场所,这就是敕建这座 清真寺的缘由。 敕建清真寺的大殿坐西朝东,殿堂非常宽敞,有七个开间,四周的围 廊也各有一个开间的宽度,俗称“明七暗九”。大殿中部有高耸的亭顶, 殿的四角各有角亭,覆以碧色琉璃瓦,红柱棂窗,绚丽美观。所谓中央的 亭顶和四周的角亭就是小型“邦克楼”式样的装饰。真正的邦克楼建在山 门上。古建筑专家杨乃济教授根据刊布的一张19世纪70—80年代法国人所 摄的照片分析,这座门楼立于券门城台上,是二层木结构的楼阁,下部的 城台立面遍布维吾尔建筑惯用的几何图案拼砖花饰,是一座维汉合璧式的 建筑。这座清真寺,有人认为不如北京牛街的清真寺,但比新疆的所有清 真寺都要辉煌壮丽得多,到北京朝觐皇帝的新疆王公伯克们见了都赞叹不 已。P02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