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5.50
折扣购买: 浦东家传(历史人文寻踪散记)
ISBN: 9787532165766
历史很久远,《宝山县志》这样史载:“宋,杭 州盐场官黄绅墓在高桥岁号三十一图。有大银杏数株 ,翟姓仆世守。”黄绅曾建法昌寺,其墓相邻于寺, 黄俣便是黄绅的后代了。 我是相信这些文字留存的,一个盐官来到高桥盐 场定居,是合理也是人之常情的,要知道,那时的浦 东,“熬波煮盐”是浦东的底色。 这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墓志铭,在距今九百多 年后的今天,重读长达四百多字的铭文,我们会从中 感受到内心的潮润,也有足够的理由说是浦东乃至上 海历史上最美的家庭。 从斑斑驳驳的文字中反反复复地诵读,我们的眼 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余幼侍曾祖母吴氏之侧,下 视诸侄,诜诜成行。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 ,迄五世不分。”撰写者这样说,我年轻时陪在曾祖 母吴氏身边,看到下面侄子有很多。到堂上吃饭者经 常有上百口人,内外和睦相处,始终五世同堂。那时 不象现在一胎为限,信奉多子多福。进一步的考证, 黄俣有四个弟弟,他生有二子二女,还有四个孙子、 三个孙女。整个黄氏家族有一百多人,可以说是子孙 繁衍、人丁兴旺。而且他们不分家,都在一起吃饭。 这大概就是从词典上可以查阅的“钟鸣鼎食”(敲钟 集合,列鼎而食)之家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现在 是遍寻不到了。这个场景,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抱愧 山西》中的描述:钟鸣鼎食的巨室不是像荣国府那样 靠着先祖庇荫而碌碌无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 断的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 细抚这块墓志铭,有“孝侄乡贡进士黄淇撰”的 字样,这说明撰写者黄淇是逝者黄俣的侄子,而且是 个进士。黄俣是个读书人,喜欢在海的涛声中填词作 赋。墓志铭还有“二女:长适将仕郎(将仕郎当时是 文散官名)顾燧;次适进士朱允成”。“孙女三人, 长适进士陈居仁,馀尚幼。”这是说,黄俣的二女儿 嫁给了进士朱允成;大孙女嫁给了进士陈居仁。 不禁叩问历史,宋代三百年间,整个上海地区的 进士也不出十位,而黄俣一家,不仅侄子黄淇是进士 ,而且女儿、孙女都嫁给了进士。不必追问“进士” 的货真价实,有一点足以佐证,宋代时的高桥地区, 文化的繁盛有了根基,今天的高桥成为历史文化名镇 也有了足够的理由。 解读这块墓志铭,中华美德传承于江南的一隅。 “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乡 闾以孝义称。”那时,黄氏大家庭上百口人和睦相处 ,内外不分,五世同堂,在当地以忠孝礼义而著称。 墓志铭还有“君伯父与先君致政,钦奉家训,尤笃孝 友”、“兄弟怡怡”。说的是伯父与我父亲,敬奉家 训,尤其忠实,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兄弟怡怡,初无意于异居”,这是墓志铭上的 镌刻:兄弟之间和悦相亲,开始时根本没有想分家。 但“乡人当执役者,偶以人共户开讦之。因与先君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