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间情怀

苏轼的人间情怀
作者: 喻世华
出版社: 江苏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苏轼的人间情怀
ISBN: 9787568404365

作者简介

喻世华,男,重庆开县人,编审。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文科学报理事,镇江市名城研究会会员,《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关“三苏”研究论文40余篇。《论苏轼与陈公弼、陈季常父子的交谊》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第13届期刊好作品二等奖《苏轼与沈括的一段公案——沈括“告密”辩》获“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主题征文“优秀奖”。多次被《苏轼研究》《中国苏轼研究》《文史知识》等期刊约稿。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苏轼的“先赋性”关系——家园情怀 所谓“先赋性”关系,指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办法 选择的关系,像地缘、血缘关系就属于这样一种关系。中 国长期的农耕社会特点,使家乡、家庭等地缘、血缘关系 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样说,家 乡、家庭对人的影响,带有近乎基因的性质。人们常说南 方人机敏、北方人厚重,其实就暗含地域因素对人的重要 影响(当然只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家乡、家庭带有明显 的个人特点或者强烈的私人生活印记。一个人对家乡、家 庭的感情,往往可以透视其最基本的素质。 苏轼是家乡眉山永不疲倦的宣传员。大到眉山的民俗 风情,小到房前屋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苏轼 诗文的歌咏对象。在《眉山远景楼记》里,苏轼对眉山的 民风民俗如数家珍: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 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 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 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 ,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 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 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 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 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 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 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 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 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 ,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 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 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 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 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 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 不知者以为难治。 这种对眉山的永恒的怀念贯穿了苏轼的一生。猪母佛 的神奇,“馈岁”“别岁”“守岁”的过年风俗,门前的 万竿翠竹,春菜、荠菜的美食美味……不时出现在苏轼的 笔端。 苏轼更是中国最为杰出的乡恋诗人。苏轼一生最重要 的心结,就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眷念、对回归 故园的执着,这种无处不在的对家乡的眷念,成了苏轼诗 词创作的重要素材,是其无尽诗情的源泉,既反映在对兄 弟“夜雨对床”的执着追求中,也反映在与王闰之未实现 的回乡计划中。 某种意义上说,对家乡的思念贯穿了苏轼的一生,几 乎达到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地步。苏轼一生为家乡留 下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恋歌,抒发了不能回归故园的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