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日常生活(全新插图本)](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4/18/20221014181908585.jpg)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明代社会日常生活(全新插图本)
ISBN: 9787500874348
平民衣着 从西方人眼界中找到 对明代平民百姓服装的印 象,并与之对比,这倒是 很有意思的。意大利的利 玛窦(Matteo Ricci)在其《 中国札记》里这样说: 男女都穿拖到脚面的 外衣。男人的袍子在胸前 交叠起来,用扣子把里褶 固定在左臂下面,外褶则 固定在右臂下面。女人是 把袍子在前面扣住。 葡萄牙的加斯帕·达·克 路士(Gaspar da Cruz)在 《中国志》中也是这样描 述明代人服装的: 他们普通的服装是长 袍。…… 他们平时穿黑布袍。… … 穷人一般穿白布袍, 因为价钱便宜些。 如果将这两位西方人 的观察视角结合明代的史 籍,则会收到互相证明之 妙。如《万历新昌县志》 记其县“小民俭啬,惟粗 布白衣而已。至无丧亦服 孝衣帽,盈巷满街,即帽 铺亦惟制白巾帽,绝不见 有青色者,人皆买之”“为 其价廉而便益也”。这一 叙述与克路士《中国志》 的记载一致。 利玛窦所说的明代男 女:都穿拖到脚面的外衣 ,实则即明代的“直身”或 称“直掇”,类似于道士所 穿的道袍,明代无论男女 老少皆穿。这是因为早在 明初,朱元璋就做出规定 :青布“直身”为庶民日常 着装。《万历新昌县志》 记载:“成化以前,平民 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 平定巾,衣青直身。”这 在许多明代的绘画中也可 以得到印证: 如佚名《皇都积胜图 》中前门五牌楼到天安门 一带的各阶层人物的穿着 ,再如佚名《明宪宗元宵 行乐图》中杂剧艺人的长 服,又如佚名《南都繁会 图卷》中各类人物所着的 衣式,还有台北观想艺术 中心徐正夫收藏的《上元 灯彩图》中男女所穿的大 袍等。 但是,在另外一些明 代的绘画如《墨谱》中, 我们看到的劳动人民则多 为短衣打扮,男子大多赤 裸上身或上身只穿一布背 心,一交领窄袖短衫,下 着过膝长的短裤或长裤, 像《水浒传》中的阮小五 “披着一领旧布衫”“匾扎起 裤子,上面围着一条间道 棋子布手巾”那样。 清初焦秉贞绘的《康 熙耕织图》中女性的服装 ,则展示了沿袭晚明江南 农家妇女的衣着式样:裹 巾、粗裙、短衫,外束短 围裙,或将裙裾束在腰带 上的缚裙;大口裤、窄背 子、腰多束带结巾、窄袖 紧衣、挽袖裸臂……如《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西 梁女国”中的大众妇女之 装,“都是长裙短袄”。 男女短衣装束,显然 是出于劳作便利的考虑。 而百姓服装的颜色,则是 出于明政府的规定。明末 ,崇祯皇帝命其太子、王 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 袷衣、白布裤、蓝布裙、 白布袜、蓝布鞋,戴皂布 巾,就是作平民装束,以 便危险中混同百姓一样避 难。 从此我们可以大致了 解,明代平民服装的颜色 主要为青、紫、蓝、白。 如《乾隆河间县志》说本 县明代农民的衣服“多青 、蓝二色”;《嘉靖江阴 县志》记本县贫老者“穿 紫花布长衫”;《金瓶梅 词话》第三十五回的市井 小民白来创,“身穿着一 件坏领磨襟救火的硬浆白 布衫”;顾起元《客座赘 语》所说的“脚夫”,不仅 身穿青布衫裤,而且手上 搭的也是青布长手巾,等 等。 平民百姓的服装原料 也较为一致,即用棉布, 如长短不拘的“衲衣”。明 末《韩湘子全传》第十四 回,退之讥讽韩湘子“穿 一领破衲衣,遮前遮不得 后,掩东掩不得西”,韩 湘子则针锋相对,以一首 《古衲歌》,回应了退之 : 这衲头不中看,不是 纱罗不是绢,不是绫绌不 是缎。冬天穿上暖如棉, 夏天穿着如掮扇。也不染 ,也不练,不用红花不用 靛,功到自然成一变。线 脚八万四千行,补丁六百 七十片。不拆洗,不替换 ,不怕风吹雪扑面。烧不 焦,浸不烂,不怕刀枪不 怕箭。严霜骤雨总一般, 风寒暑湿皆方便。 韩湘子所赞咏的“衲衣” ,与《云间续志》的记录 吻合:松江县织一布如衲 ,名“衲布”。“衲衣”可以 理解成以这种“衲布”为原 料而制成的棉布衣,为明 代广大普通百姓穿着,就 如明代小说《黄秀才徼灵 玉马坠》中一老叟所穿的 “百衲袄”那样。 “衲衣”的普及,其原因 如嘉靖时松江人徐献忠在 《布赋序》中所说:“农 暇之时,所出布匹以万计 ,以织助耕。”棉纺业已 作为农业主要的家庭副业 出现,并卷入了商品经济 浪潮之中,仅松江一地所 产棉布品种即可见其一斑 :木棉布、云布、丁娘子 布、兼丝布、药斑布、三 梭布、锦布、尤墩布、斜 文布、标布、稀布、番布 、浆纱布,等等。 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