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通识文库 太空旅行史

贝克通识文库 太空旅行史
作者: 作者:[德]君特·西法特(Günter Siefarth)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贝克通识文库 太空旅行史
ISBN: 978720017055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君特·西法特,1929年生,博士,历史学者,科技记者。西法特毕业后首先在巴登-巴登城的德国西南广播电视台担任编辑和记者,1956年转投位于科隆的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通过现场报道和拍摄纪录片,西法特见证了所有航天大事,1968年至1972年,他负责并主持了德国电视一台“阿波罗”登月特别节目。西法特出版多部著作:《登月问和答》(与恩斯特·冯·库翁共同出版)、《航天》(青少年读物,被译成七国文字)和《探索未来》。 译者简介: 何庆元,1974年12月生,汉族,研究生学历,德语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MTI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因茨大学、弗莱堡歌德学院、曼海姆歌德学院短期学习。

内容简介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第一个梦想穿越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但神话、传说和童话告诉我们,飞向月球、行星和宇宙是人类古老的梦想。 将实现梦想付诸行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3年,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同年,俄罗斯人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 齐 奥 尔 科 夫 斯 基(Konstantin Eduardowitsch Ziolkowski) 发 表 题 为《 利 用 反 作 用 仪 器 进 行 太 空 探 索 》(? Erforschung des Weltraums mittels Reaktionsapparaten“)的文章,该文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目前被视为火箭技术的奠基之作。随后几年,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认为固体燃料推进器推动力有限,无法进入太空,因而十分推崇液体火箭技术理论。齐奥尔科夫斯基绝非泛泛而谈,他的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具体问题,比如燃料室的冷却,控制技术和姿态控制方法,他甚至创造性地提出在太空建造围绕地球旋转的空间站的设想。 1935年,这位俄罗斯航天之父在莫斯科附近的卡卢加逝世,享年78岁。他不仅天才地预见了太空飞行时代的到来,而且为其开辟道路。时至今日,他的话语还振聋发聩:地球(Erde)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几年后,美国数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紧随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脚步,开始研究火箭技术问题。他的兴趣点不在于如何进入太空,而是研发能够高空远距离飞行的工具。1926年,戈达德第一次试射火箭,发射几秒钟后以失败告终。随后几年,他屡次试验,屡次失败。直到1935年,他才获得成功,火箭飞行高度达2300米。 今天,美国宇航局(NASA)把位于格林贝尔特的空间飞行中心命名为“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马里兰州),以纪念这位火箭研制的先驱者。 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火箭、飞机和电话是公认的科技发展的代表作,此时,谁要是致力于研究太空飞行,要么不被理解,要么被人拒绝。对此,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一定深有感触。奥伯特1894年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上大学时致力于研究火箭技术和太空飞行技术,并基于此完成博士论文提交评审,竟然找不到懂行的教授。1922年,慕尼黑出版社在翻阅了他的论文手稿后,断言这是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不久之后,他的作品发表了,名为《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umen),这是太空飞行的经典著作。此书开篇的几段话,今天读来简直就是对航天学的预言: 1.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可以建造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 2.航天器经过不断完善,飞行速度足够快,可以在太空中靠惯性飞行,不会重回地面,甚至于摆脱地球引力。 3.可建造载人航天器,在飞行途中身体健康得到基本保障。 4.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造此类航天器是值得的。 没有哪家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愿意帮助奥伯特去实践他的想法,但他后来还是得到电影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资助,这连他自己都始料不及。弗里茨为全球电影股份公司拍摄电影《月宫女郎》(Frau im Mond),以满足公众对太空飞行与日俱增的好奇心,即便在当时它还是空中楼阁。奥伯特担任技术顾问,为宣传此片,计划在电影首映式时发射一枚火箭。飞机设计师鲁道夫·内勃尔(Rudolf Nebel)参与设计火箭,但电影首映时火箭建造尚未完成,相关试验随后转移到柏林附近的普伦岑湖(Pl?tzensee)化工研究院继续进行。 在奥伯特和内勃尔的同事中,包括当时年仅18岁的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近40年后,布劳恩达到事业的巅峰,他将“阿波罗11号”(Apollo 11)送上太空,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奥伯特和内勃尔亲临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发射场,目睹布劳恩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Saturn 5-Rakete)升空。 “我们研究制造火箭,不是用来摧毁我们的星球,而是用来到达其他星球。”布劳恩的这番话不能掩盖火箭技术的研发服务于战争的事实。20世纪30年代初,柏林南郊的库莫斯多夫(Kummersdorf)试验场开始液体火箭的试验。1942年,一级液体火箭A– 4在佩内明德(Peenemünde)完成首次高空飞行,后来它携带所谓报复性武器V–2导弹轰炸了伦敦和安特卫普。 无法否认,也无法掩盖,在那个年代,航天领域的某些先行者和战争恶魔结盟,带给人类深重灾难,尽管这不是他们的初衷。这也再次证明,无论是在航天领域还是在其他技术领域,战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