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故事:汉字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汉字的故事
作者: 李晓愚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中华文化故事:汉字的故事
ISBN: 9787544777988

作者简介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及“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内容简介

结绳记事 现在很多手机和平板电脑里都有一款软件,叫记事本。这款软件用起来挺方便的,它把**二十四小时分成了一小格一小格,你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填进去,这样不管大事小事就都不会忘记。在使用这款软件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没有电子记事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纸质的,但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又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生活呢?据说,他们的方法很简单:找根绳子,发生一件事情,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防止自己忘记。这就叫“结绳记事”。 问题是人生中发生的事实在太多,这结该怎么打呢?《周易注》记载:“结绳为约,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遇上大事就打个大的结,不太重要的事一个小结就搞定了。再说,上古初民哪像我们现代人这样事情多,所谓的大事一般是地震、洪水、日食、星辰陨落、部落战争等等。想想他们在尸横遍野的大地上,惊魂未定地拿起绳子,郑重地打上一个结,告诉自己和后人“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这一幕就叫“历史记录”。 后来,文字出现了,结绳渐渐成为一个死亡的符号体系。那些用苎麻、棉或动物毛发搓捻的绳子早已随着岁月逝去而腐烂风化了。绳索或许串联过一段漫长的人类历史,但它们毕竟不像青铜、玉石、龟甲那样耐久,我们如何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呢?其实在许多五千年乃至一万多年前的陶器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绳索的纹样。陶器上凹凸不平的痕迹记录着远古初民的心事,可惜我们已经无法解读了。结绳记事的另一个证据则来自文字本身。比如甲骨文“专”字()。它的右边是一只手,左边是一段缠绕的绳子,绳子中间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结。“专”是手拿绳结的人。因为结绳虽说方便,但不容易表达意思,所以部落要推举记忆力***、zui公正无私的人负责打结并记住绳结代表的内容。从记事者工作的特点,“专”引申出了专门、专一、专心的意思。负责打结的人岁数渐渐大了,得找一个年轻的接班人,把打了结的绳子“传递”给他,并把绳结里的故事向他“传授”。所以甲骨文“传”字()是右边的一只手拿着绳结传给左边的那个人。人类的记忆zui早就是这样延续的。 人们早已不需要结绳记事了,但“结”却留在了我们的文化里。每当我们要表达一种复杂纠缠的情感状态时,仍然会借助“结”。宋代词人张先便留下了这样的句子:“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女诗人席慕蓉的《结绳记事》可以作为对这首诗***的注解: 有些心情 一如那远古的初民 绳结一个又一个的好好系起 这样 就可以 独自在暗夜的洞穴里 反复触摸 回溯 那些对我曾经**重要的线索 落日之前 才忽然发现 我与初民之间的相同 清晨时为你打上的那一个结 到了此刻 仍然 温柔地横梗在 因为生活而逐渐粗糙了的心中 仓颉造字 汉字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传说汉字是一位圣人创造的。他名叫仓颉,是黄帝时候的史官。 东汉学者许慎在中国的di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当中,将本来挺抽象的仓颉造字演绎得生动有趣。他说,仓颉看见了鸟、野兽的足迹,通过细心观察琢磨出鸟兽的纹理各有特点,由此创造了文字。因为借助文字可以对事物加以分别,所以各行各业得到了妥善治理,万事万物也从此得以辨明。 传说仓颉创造出文字的刹那,“天雨粟,鬼夜哭”。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忽然只听见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天空哗啦啦下起大雨来,不过落下的不是水滴,而是一粒粒金黄的谷子;同时,四面八方还传来了呜呜的哭泣声,鬼怪们伤心地哀嚎。为什么会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效果呢?因为一旦文字出现,知识的传播就*加便利,其中生产技术自然也会得到*为有效的积累和推广,所以用“天雨粟”来形容文字对于生产的贡献。至于“鬼夜哭”,人们有了知识,便逐渐从愚昧懵懂走向开明智慧,不再受鬼怪愚弄操控了。这六个字形象地传达出了文字诞生带来的那种震天动地的影响。 陕西白水的仓颉庙中有人们为这位文字始祖塑的像。这座塑像居然长着四只眼睛,史书上也说仓颉是“四目重瞳”。重瞳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现代,医生会说是瞳孔发生粘连畸变,属于白内障。可是古时候**了不起的人才配具有这一特征。根据史书记载,重瞳的只有晋文公重耳、西楚霸王项羽、南唐后主李煜等不超过十个人。四只眼睛,八个瞳孔,这当然是对仓颉的神化,是为了强调他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观察力属于抽象的智慧,要想在人的相貌上具体表现出来,只能在眼睛上做文章,因此仓颉就被刻画为“四目重瞳”了。 仓颉造字当然只是一个神话。汉字不大可能由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时间创造出来。《易经》对于文字的产生是这样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就是文字。不说仓颉,而说“后世圣人”,不说创造,只说调换,真是谨慎。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得*清楚:“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文字是人们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仓颉或许只是功劳较大的整理加工者,在他身后还有千万个无名的创造者。 先民符号 神话传说中汉字是由一个叫仓颉的人创造出来的,但现代人明白这只是附会。那么汉字zui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发明了简单的记事刻画符号。1979年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灰陶尊,大约烧制于五千年前。在这个陶尊的腹部刻有一个神秘的符号:上面圆圆的,像是一个太阳;下面是五座连在一起的山峰,很像把孙悟空压在下头的那座五指山;中间的部分争议比较多,有人说是云气,有人说是火焰,有人说是一弯明月,还有人说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关于这三个图案合在一起所表示的意思,学者们也有不同观点。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认为这表示在太阳的光照之下,山上起火了,就是“热”字;另一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则认为这个字表示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升的太阳,是早晨才有的景象,所以这是原始的“旦”字;还有些学者认为先民的**登上高山,燃起柴火,向太阳神拜祭,这是古老的祈祷丰收的场面。虽然大家对于图案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zui古老的汉字之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这个神秘的图案出现在英国街头年轻人的T恤衫上。大约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创造出的文字,如今成为流行于全世界的标志。 类似的刻画符号不仅出现在山东的大汶口,在黄河中游的仰韶、长江下游的良渚、长江中游的大溪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可以看到原始的字符。它们虽然算不上成熟的汉字,却是汉字的来源和先导,因此学术界达成一项共识:汉字应当产生于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长江、黄河流域。然而1987年,在淮河上游贾湖遗址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看似清晰的汉字源头再次变得扑朔迷离。在这次考古工作中出土了一片龟甲,龟甲上刻了一只眼睛,它的刻法跟后来殷墟甲骨文里“目”字()的刻法很像。如果这个符号果真能被证实为原始文字的话,那将产生极大的世界影响。因为一直以来学术界**人类zui古老的文字是在伊拉克南部发现的楔形文字,距今五千年左右。而贾湖遗址文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了。贾湖的契刻符号一共发现了十七例,但关于它们是否算文字,人们争论不休。看来汉字的源头注定充满了神秘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先民的创造无比景仰。 现今的微信、微博上也经常使用图像符号:翘起的大拇指表示赞赏,破碎的红心代表伤心,两朵白云表示什么都是浮云。它们和大汶口陶器上的神秘字符、贾湖龟甲上的那只眼睛一样,用zui直接和形象的方式传递着心灵的秘密。中华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相辅相成,彼此激荡。 “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调、诙谐灵动的文风,介绍了汉字的创制演变与造字方法,探寻词语的来龙去脉,品读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趣谈古画背后的逸闻典故,追溯书法的渊源历史,精选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物件、风俗习惯,为读者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流光溢彩、魅力无限的风貌。《汉字的故事》追溯汉字的创制演变,详述133个汉字背后的典故趣事,获**作家毕飞宇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