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浏阳兄弟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这不是夜宵,是一个**的执念 每次晚自习回家,总能见到那对母子。他们在路 边支了个锅,卖油炸食和芋头汤。 90年代初,我上初中,我的家从城中搬到了城东 ,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洗药桥。洗药桥修在济川河 上,是浏阳河的一条小支流,相传唐时孙思邈曾在此 洗药,洗药桥因而得名。老桥早已垮塌,现在的这座 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入河口修建的,一座水泥拱桥,可 以过得汽车。 那个夜宵摊,就在洗药桥旁,占着路旁的一小片 地方,不知从哪儿接来一根电线,用细竹竿撑着,吊 起两个灯泡,摊前紧凑地摆着两张小桌,给食客用餐 。 兜里有钱时,我也会光顾他们一下。油炸肉买不 起,多是喝碗芋头汤,汤是放牛骨熬的,锅底不断火 ,芋头炖得稀烂,汤锅旁一张小桌,排着一溜的小饭 碗,碗底放了香油、香葱。我将自行车停在摊旁,递 过钱去:“一碗汤。”“好咧。”老板娘笑着回应。 她家收钱找零的小男孩是上小学的年纪,虎头虎脑, 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算账麻利 ,找零极快,不单是我这一碗汤的小生意,有时桌边 围坐几个大人,结账时,喝了几碗汤,吃了几串肉, 合计多少钱,都是张口就报,没有错过。 老板娘用大锅勺舀汤,走边沉底,舀上锅底的干 货,炖烂的芋头在碗中垒起了尖尖,撒些胡椒粉与香 菜,端过来。我坐在桌前,小勺舀着,嘬嘴吹凉,慢 慢吃着。 立秋已过,往冬天走了,天气越来越凉。这一段 路上没有路灯,倒是这个夜宵点,照亮了上桥的路。 桥边的孙隐山隐在黑暗中,巨大的山影,如静默的巨 人,给过路人无形的威压。坐在摊前望出去,路面以 下,是大片黑色的菜地,再往前,深灰色的河滩支支 棱棱如一条粗糙的包边,河对岸的灯火星星点点,偶 有汽车从唐家洲方向开过来,车灯打出的光柱在天马 山下蜿蜒,仿佛巡山一般。 摊子卖得*好的,是芋头汤,一毛五一碗。油炸 肉好吃,可惜贵了,要一毛钱一串,是适合大人们下 酒的佐食,花*厂、纸箱厂的工人下了晚班,便是摊 子生意真正好的时候。两个小桌坐满了,挤得密实, 还得加桌子。老板娘有自酿的谷酒,大塑料鼓子装着 ,论斤卖。 这个摊点,对我来说,多数时候只是路过。我并 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每天去喝一碗芋头汤,晚自习回来 时,经过桥边,会猛蹬几脚,趁香气还没有漫到鼻边 ,一冲而过。 因为搬到城东,我和一些住在城东的同学处得熟 了,经常一起上下学。同班的钢皮和大树和我*铁, 另一拨是屈驼子和老猫,这两拨人玩不到一块。我跟 两头都处得不错。 孙隐山旁有一片密密匝匝的老房子,依山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