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1.10
折扣购买: 美学的散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ISBN: 9787020164745
出版说明 阅读是帮助人获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时期正值人生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会让每一个孩子受益无穷。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了一套《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于2020年4月向全社会发布。 《指导目录》推荐的书目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类,总计三百种图书。其中文学类图书占一百五十种,充分体现了文学阅读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机构,七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立足经典,注重创新,在中外文学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厚的资源。《指导目录》推荐的绝大多数文学类图书,本社很早即已出版,且经多年修订、打磨,版本质量总体较高。为使《指导目录》发挥实际作用,尽力为广大中小学生、教师、家长选书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我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了这套“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丛书。丛书收书约一百三十种,以推荐阅读的文学类图书为主,并在我们编辑力量允许的范围内,酌情选入了部分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类图书。 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希望这套书常伴孩子们左右,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各方面素质,能有切实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20年5月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人类第一流作家的文学或艺术,多半是所谓“雅俗共赏”的。像荷马、莎士比亚及歌德的文艺,拉飞尔的绘画,莫扎特(Mozart)的音乐,李白、杜甫的诗歌,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说;不但是在文艺价值方面是属于第一流,就在读者及鉴赏者的数量方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为其他文艺作品所莫能及。这也就是说,它们具有相当的“通俗性”。不过它们的通俗性并不妨碍它们本身价值的伟大和风格的高尚,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所奇特的就是它们并不拒绝通俗,它们的普遍性、人间性造成它们作为人类的“典型的文艺”(classical arts)。 一切所谓典型的文艺都下意识地有几分适合于一般人,所谓“俗人”或“常人”的文艺欣赏的形式和要求。我们研究常人欣赏文艺的心理形态绝不含有看轻它的意味。反过来说,我们还正想从这里去了解世界第一流典型文艺的特点和构造。 但这人间第一流的文艺纵然是同时通俗,构成它们的普遍性和人间性,然而光是这个绝不能使它们成为第一流;它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的知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个伟大文人和艺术都不免这孤寂的感觉。 德国现代艺术学者刘友纳尔氏(Lützler)近著《艺术认识之形式》一书,内容描述“常人欣赏艺术的形式”,“艺术考古学对艺术的态度”,“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及“形而上学的艺术观”等。分析精深,富有新思想。“常人欣赏艺术的形式”一部分尤为重要。这本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我现在抽暇把他的主要思想介绍一下。 所谓“常人”,是指那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作品之能传布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 常人的朴素的宇宙观是一切宇宙观的基础,常人的艺术观也是一切艺术观的基本形式。常人的艺术观并不就等于儿童的艺术观。因为儿童中有所谓“神童”,他的艺术禀赋却在一般常人之上,像莫扎特(Mozart)之于音乐。而常人则不限于任何年龄。常人的艺术观也并不就等于所谓“平民的”。因为在社会的及教育的各阶级中都有艺术鉴赏上的“常人”。但常人的立场又不就等于“外行”,它只是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鉴赏的口味与态度。 常人在艺术欣赏的“形式”和“对象”方面都表示一种特殊的立场与范围,这是值得注意而且是很有兴趣的。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的表现的“形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至于常人所欣赏的对象的范围,则爱好那文艺中表现他们切身体验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或是他生活所迫切感到的缺陷与希求追想的幻境。对于常人“艺术真是人生的表现和人生的”。 所以常人真能了解及爱好的艺术,是那接触到他生活体验范围以内的生命表现,倒不在乎时代的今和古。古人的小说只要它所描写的生活情调与我们相近,就不嫌其古。今人的小说如果所描写的太新太奇而没有抓住我们生活的体验内容,就会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与欢迎。至于艺术“形式”方面、技术方面的艺术价值则根本不为常人所注意与了解。他们的兴趣与感动都在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尤其是切近自己生命内容的。常人对于他的现实世界以及他的艺术世界的关系表现以下三特点: (一)常人眼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一切是动,是变化,是同我们一样的生命。 (二)常人相信艺术中所表现的物象也是具有同样的生命。不惟宗教信徒相信神像是代表神灵,一般人也相信大艺术家能创造生命。各国古代都有关于画家、雕塑家的神话,相信他们的作品能代表真生命。(顾恺之尝悦邻女,挑之弗从,图其形于壁,以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告恺之拔去钉即愈。)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往往成为民众信仰中真实的人格。 (三)常人尤爱以“人性”附与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人称歌德为人中的至人,也就是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风是在树林间叹息”。 (本篇未完,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