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建立
作者简介
作者:昆廷·巴里,生活于苏塞克斯郡。他在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于军事及海军史的浓厚兴趣,对于1848—1871年间的历史(尤其是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史)有着相当程度的研究,迄今已出版十余部著作。 译者:王骏恺,上海人,军事史爱好者,主攻方向为15—19世纪世界史,已出版译作《俾斯麦战争中的普鲁士军队:1860—1867》《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 汪枫,安徽人,历史学硕士,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著有《北欧雄狮:古斯塔夫二世传》《南美大陆的战火:三国同盟战争》等,译有《决胜波罗的海:瑞典帝国百年战史:1611—1721》。
内容简介
文摘 老毛奇从战争伊始便对他的敌人进行持续不断的追击,这为他最终击败一个欧陆强权(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欧洲军事史上最为迅速且最令人震惊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色当战役的收尾阶段,老毛奇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哪怕这几个机会在其他情形下都会是站不住脚的。投降后,迪克罗曾在与布卢门塔尔的一次会面过程中评论称,德意志人在9月1日之前一小段时间里的举动极其鲁莽。“鲁莽?不!”布卢门塔尔对此答复道,“应该说是大胆。但在战争期间,您也知道的,将军,一方就必须按照另一方的士气状态来采取相应行动。当时的我们知道您已经遭受重创,因此我们可以非常大胆地行事。” 这场战争第二阶段(色当会战结束后)的持续时间、战争烈度,以及敌人组建新的集团军以威胁老毛奇那过度分散的兵力的能力,出乎了老毛奇的意料,就像出乎其他所有人的意料一样。老毛奇的军事声誉是凭借普军在先前两次德意志统一战争(第二次普丹战争与普奥战争),以及普法战争第一阶段中挫败了多个正统派对手的辉煌胜利稳步确立起来的。他对(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突然诞生的)国防政府所造成的全新问题的回应,首先展现出的就是他在全面指挥进行一场非常现代化的战争上,堪称至高无上的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及冷静的战略眼光而不是军事才华的时期,其他人也都未曾做到像他这么好。在这一时期,他手下几个集团军的一部分胜利完全是靠普鲁士军人的纪律与勇气而实现的——他们常常会从一些基本没有胜算的处境与位置上胜出。老毛奇知道,自己可以完全放心地仰仗他们;此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还可以依赖那些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人(普鲁士总参谋部参谋军官)所拥有的坚定如一且始终可靠的判断,并将处理战场上的几支法国集团军的责任托付给他们。 法国人在色当会战之后的恢复程度超出几乎所有人的意料。沙隆集团军投降后,梅斯及巴黎以外的整个法国境内仅剩下约4万人的常备部队;此外还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流动国民卫队及国民卫队成员。在这些常备军当中,骑兵不足6000人,炮兵拥有的火炮不超过100门。但就是在这之后的短短五个月时间里,国防政府竟成功召集并武装起一支规模超过60万人的生力军。当然,(仓促成军的)他们在训练上并不如人们期望的那般全面。可就算如此,许多新成立的部队在这一年秋冬季的战斗中,还是做出了英勇且出色的表现。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得到新成立的炮兵部队的有力支援:新的法军炮兵装备着总共超过1400门、口径不一的各型火炮,在个别情况下还能做出一些精彩表现。然而,组建并训练新的骑兵部队要困难得多,因为这一过程必然会耗费更长时间。因此,以费代尔布的北方集团军为例,(进入战争第二阶段的)法军几乎没有任何堪用的骑乘部队可供其调遣。但哪怕这样,法国人还是临时招募了3万余人的骑兵部队,并将其投入战斗中。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法国人在战争第二阶段的绝大多数主要战役中享有明显的数量优势。然而,即便每一个幸运的机会都已经朝他们(法国人)的方向倾斜,国防政府的各个集团军也注定不可能战胜德意志人这几个集团军以及他们的领导者。尽管如此,法国人在战争第二阶段付出的战争努力所造就的力量,还是迫使老毛奇与他麾下各个集团军做出空前巨大的努力才最终战胜敌人。 在战争这一阶段,有一些人得到老毛奇的特别信任,如戈本、施托施、弗兰泽基、布卢门塔尔,以及绝大部分时间里的曼陀菲尔。他们都被老毛奇赋予了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很少让后者失望。然而,另外一些被老毛奇下放重大责任的人,就并不是总能让他感到满意了。腓特烈·卡尔亲王、施蒂勒、(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克伦斯基、韦尔德等人都曾不时地让老毛奇感到极为失望——他们会定期收到来自凡尔赛方面的明确指示,而这些指示的内容常常是催促他们加快速度,继续从事他们当前正在实施的行动。对于老毛奇来说,在个别场合下,就连他一贯的冷静与分析判断也会被不耐烦所取代;有时,这种不耐烦的形成原因并不完全是正当的。比方说,总参谋长从未给予韦尔德充分的信任,因为后者需要以完全不足的兵力来处理过于广泛的责任,竭力对抗着一个自身力量在不断壮大的敌人。他(老毛奇)下达的指示又常常会背叛他本人做出的“第14军的管理过于缺乏信心”这一判断。而在另一方面,老毛奇对于第2集团军行动速度的不满是完全有道理的。他对于腓特烈·卡尔亲王的过度谨慎实在是太过熟悉;他试图通过与施蒂勒大量且详细地进行通信,来克服这一问题。施蒂勒负责在巴黎城外进行几场最为重要的战役,老毛奇则是通过两人之间的通信,定期告诉他战略全局的最新情况以及自己(总参谋长)打算采取的措施。 【为闪击战溯源,解读普法战争中的运动战】 作为二战德军的一大标签,闪击战不仅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赫战果,亦在军事、历史等领域广为人知。但提起闪击战,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军所展现的强调快速打击的空地协同作战。实际上,老毛奇在普法战争中,就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类似军事思想的精髓。 整场战争中,德军相较法军长期保持着两大优势,即有条不紊地组织大规模战场运动和为单场作战集结强大的火力支援。再加上老毛奇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各兵种愈发熟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德军自然能够对敌人实施既快又猛的打击。这种军事思想被后来的国防军高层借鉴、优化,并在二战初期创造了不败的“闪击战神话”。 【续写普法战争的关键历史,揭秘法德矛盾为何难以调和】 上一卷说到,德军于色当一役击败法军,俘获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但是,法国国防政府很快上台,继续对抗德军。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德军当然不会轻易罢兵,甚至以巴黎为目标,展开了对法国的入侵。 接下来的战争很好地说明了近现代法国人为何如此仇恨德国:德军不仅深入本国领土,包围了首都巴黎,普鲁士国王甚至在凡尔赛加冕,宣告自己的帝国成立;战争临近结束时,自然也少不了一通割地赔款…… 种种因素刺激下,法德间的矛盾不仅难以调和,更因为争夺欧陆霸权的需要被不断放大。于是,两国分别加入协约、同盟阵营,开始为必然到来的大规模战争做准备。 【延续上一卷风格,讲述一场细致而又立体的战争】 从写作风格上看,本卷很好地继承了上一卷:有选择地叙述围绕单个城镇、村庄或高地进行的小规模战斗,并指出这些战斗对战争进程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精准刻画了战斗细节,也展现了交战双方各自的作战策略,比如德军和法军关于骑兵的理解,导致了双方骑兵迥然不同的战术、任务和(在一场战斗中的)结局。 除此之外,书内含有约120张历史照片、写实绘画及手绘战场形势图,这也有助于更加立体地展现战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