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变迁(东莞商人成功密码)](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902/10/20200902100033526.jpg)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70年的变迁(东莞商人成功密码)
ISBN: 9787536090163
卢忠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专著《新兵连》《杨学思》《头版头条》等3部;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2000余篇(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报》驻联勤部记者站记者,现任职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1.东莞三件宝:莞盐、莞香和莞草 老一辈莞人常说,东莞有三宝:咸榄、陈皮、禾秆草 。这可能是卖咸榄和陈皮的商人编出来的。东莞的咸榄和 陈皮虽然有名,但无论历史、名气、市场规模和对民生的 影响,都远远不及这三宝——莞盐、莞香与莞草。 广东人说“行桥多过你行路” “食盐多过你食米” ,都是形容一个人阅历广,见识多。不过,莞商可真是如 假包换的“食盐多过你食饭”。因为东莞濒海,过去是大 名鼎鼎的产盐区,莞商靠海吃海,很多人就是靠“食盐” 成了富商巨贾。唐代时,东莞沿海的靖康盐场、金斗湾盐 场、东莞盐场、大宁盐场和归德盐场等众多盐场,盛产白 花花的海盐,源源不绝地供给两广和湖南、江西部分地区 。“煮海竞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这句诗就描述了 明清交替之际东莞盐业生产所呈现的壮美景象。 明天顺四年(1460),占田农运,东莞盐场生产的盐只 能在本省甚至本地售卖,销路不好。明隆庆六年(1572), 靖康沙土日积,靖康盐场终究衰退了。到清初禁海,盐场 从沿海岸边撤离,靖康盐场全部消失了。靖康盐场消失后 ,靖康村也改名为“乌沙村”。东莞盐业,就这样在历史 中慢慢消逝了。 2013年10月,一部名为《莞香》的30集电视剧,在荧 幕上与观众见面。电视剧以莞香世家种香、卖香、品香的 曲折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浪漫的儿女情长和抵抗外敌的豪 情壮志,再现了具有东莞民俗史价值的莞香传奇。 莞香树,学名白木香。古人把“沉檀龙麝”尊为四大 名香,而沉香居四香之首,被誉为“香中君子”。莞香, 其实是生长于亚热带地区的沉香类乔木的一种,东莞人习 惯上把产于东南亚的沉香叫作“全沉香”,产于本地的叫 作“土沉香”。 据专家研究,莞香最早是从交趾(又名“交址”,中国 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北部与广西南部) 移植过来的。 最初东莞的香市在茶山,后来渐渐转移到寮步,与广 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廉州(前属广东)的珠市并称“广 东四大名市”。这不能不归功于莞商的长袖善舞。 到了民国初年,寮步香市已门可罗雀,后来更是名存 实亡。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昔日的香市变成机 油批发中心和灯饰专业市场,90年代则转而兴起汽车销售 ,寮步因此号称“中国汽车销售名镇”。再后来,香市只 余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了。 已没有人说得清楚,在莞香的鼎盛时期,到底有多少 莞商从事莞香贸易。《广东新语》里记载: “当莞香盛 时,岁售逾数万金……莞人多以香起家,其为香箱者数十 家,借以为业。”作者屈大均原籍广东番禺,毕生以明朝 遗民自居,青壮年时为了策动反清复明大业,奔走于吴越 苏杭一带,40岁后又移家东莞。上文所描述“莞人多以香 起家”、莞香行销江南的景象,应为其亲见亲闻。屈大均 还对当时生产者、商人与消费者的比例做了具体说明: “种香之人一,而鬻香之人十,燕香之人且千百。”只能 说,这是一个凉人的庞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