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5/11/20190925113224696.jpg)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音乐的故事(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
ISBN: 9787559409706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后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与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把不同时期写就的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汇集成一册,题为《英雄传记》,也就是为我们**所称道的世界衔己文学的典范之作《名人传》。
十八世纪“古典"风格的起源 每一位音乐家都会觉察到,在十八世纪末所谓的 “古典主义”风格与J.S.巴赫和亨德尔华丽的“前古 典主义”风格之间有着深刻的差别。一个具有华丽的 辞藻,严密的推理,学院派的复调写法,客观和综合 的主题思想;另一个则清晰明了,自然真挚,旋律优 美,反映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个性变幻不居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久就在贝多芬与浪漫派音乐家的手中达 到了卢梭般忏悔的程度。看起来似乎在这两种风格之 间,必定存在着一个比人的一生还要长的过渡阶段。 现在,让我们注意一下以下*期:J.S.巴赫死于 1750年,亨德尔死于1759年。卡尔·海因里希·格劳 恩也是死于1759年。同是在1759年,海顿演出了他的 **交响曲。格鲁克的《奥菲欧》的演出时间是1762 年。卡尔·菲利浦·埃马努埃尔·巴赫*早的奏鸣曲 的演出时间是1742年。新型交响曲的主要发明者、富 有创意的约翰·施塔米茨死于亨德尔之前的1757年。 因此,两场伟大的艺术运动的**是生活在同一时期 的。凯泽(Keiser)、泰勒曼(Telemann)、哈塞- (}Iasse)以及曼海姆乐派的艺术风格是伟大的维也 纳古典乐派的源泉,与J.S.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是属 于同一时代的。早在1737年(即亨德尔的《亚历山大 的盛宴》之后,《扫罗》及一系列华丽的清唱剧之前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当时的王储,就给奥伦治 亲王写信道: “亨德尔的全盛时代已成过去;他已经江郎才尽 ,落伍于时代了。” 而且,腓特烈二世把这种已经“落伍”的艺术同 被他称为“我的作曲家”的格劳恩的艺术进行了对比 。 1722至1723年,当J.S.巴赫申请接替库瑙、担任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领唱一职时,泰勒曼明显比 他*被看好;只是因为泰勒曼不想接*这个职位,巴 赫才得以继任。同样是这位泰勒曼,在1704年其事业 刚刚起步,几乎还是无名鼠辈时,就盖过了名噪一时 的库瑙。新音乐潮流的影响力那时已经**强大了。 在其后,这场运动只是在力量上有所增强而已。扎哈 里亚作于1754年的一首诗足以准确地反映出德国*高 雅的团体的主张。这首名为《永恒的圣殿》的诗把亨 德尔、哈塞和格劳恩置于同一水准,用人们**可能 评价J.S.巴赫的文字来高度赞美泰勒曼;但在谈到巴 赫和他那些“从事音乐的儿子”时,除了称赞他们作 为演奏大师、作为管风琴和古钢琴**的技巧之外, 竟再无其他溢美之辞。历史学家伯尼(1772年)的评 价同样如此。诚然,它是故意要让我们感到吃惊。但 是我们必须警惕那种肤浅的打抱不平。从分隔我们与 他们的这两个世纪的高处向当时错误评价巴赫和亨德 尔的人倾倒蔑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尝试去理解这些 人反倒会给人们以*多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巴赫和亨德尔对他们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