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营的抗三/日军侵华战俘营纪实丛书

战俘营的抗三/日军侵华战俘营纪实丛书
作者: 编者:范媛媛//侯志强//何天义|总主编:何天义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战俘营的抗三/日军侵华战俘营纪实丛书
ISBN: 978751306151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团歌低徊战俘营 啊!抗三,抗三, 你是革命的烘炉, 你是革命的摇篮。 你在冀中区成长, 你战斗在冀中平原。 你为培养党的铁军, 活动在滹沱河两岸。 高举抗大的旗帜, 为三纵队培养骨干, 你鼓舞着, 三纵队优秀儿女, 奋勇向前。 哪怕敌人的疯狂“扫荡”, 哪怕任何困难艰险! 啊!抗三,抗三! 你与三纵队的同志们, 战斗在抗日最前线。 前进吧!战斗吧! 走向新社会, 走向胜利的明天。 熄灯号虽然已经吹过,但石家庄战俘营的战俘们仍没 有睡意,有的默默无语,想念自己的部队,想念自己的亲 人,想念自己的战友,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的窃窃私 语,低声交谈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交谈作战的被俘经过, 交谈外出劳动的见闻,交谈战俘营新发生的故事;还有的 人哼着老段子,唱着革命歌曲,例如《故乡进行曲》《在 松花江上》《牺牲已到最后的关头》,等等。 不知谁轻轻地喊了一句:“日本的巡逻兵过来了。” 屋子里立即静了下来。只见三个日本兵扛着大枪从牢房门 外走过,一个日本兵还用手电筒向屋里的大通铺照了一遍 。看到没有什么异常现象,便列队走向另一幢战俘牢房。 日军巡逻兵没走多远,牢房里又恢复了刚才的景况。这就 是石家庄战俘营每天照旧不变的夜生活。 石家庄(曾称石门)是华北地区的重镇,历来是兵家 必争之地。日军占据此地后,一直驻以重兵。日本华北方 面军的主力第一军军部,第一一○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四 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华北特别 警备队第四大队、飞行第二十七战队等部队,都曾先后在 此驻扎,并在市内建立了东、西、南、北、中五大兵营和 几十处军事设施。 石家庄战俘营曾称战俘收容所、劳工教习所、劳工训 练所。它原来是日军的南兵营,建于1938年春天,位于石 家庄老火车站的东南方,休门村正南,今桥东区平安公园 及老电视机厂一带,占地277亩,其中70亩为营区,200亩 为战俘工场和农园占地,是日军对被抓、被捕、被俘的中 国抗日军民进行奴化教育、策反利用、奴役使用、输送劳 工的大本营,也是血腥镇压中国抗日军民的人间地狱。从 1938年建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8年间石家庄战俘营以及与 之相配合的军警宪特小监狱和伪华北劳工协会石门办事处 ,先后抓捕并关押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约5万人,其中2万 多人被折磨至死,扔在了“万人坑”;3万多人被送往华北 、东北和日本本土充作劳工。 石家庄战俘营中,岗哨林立,戒备森严,为防止战俘 劳工逃跑,日军在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上安装了 电网。围墙内有两丈多深、一丈多宽的壕沟,围墙四角和 关键地段设有三丈高的炮楼和嘹望哨位,昼夜都有日军负 责站岗。内壕沟上又加设一道铁丝网、电网,网内由战俘 组成的警备班和保卫班警戒,几十米远就有一个哨位。此 外,营区内还有日军的巡逻兵不停地巡逻。普通战俘不准 接近壕沟和铁丝网,只能在指定的区域中生活。凡是被送 进战俘营的人,很难从里面逃出去,即使把一具战俘尸体 运出战俘营,也必须经过日本医官的检查和门岗的验证。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