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集(插图本)/双语译林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作含有深刻的宗教思想和哲学见解,在印度享有史诗般的地位,代表作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这些诗歌语言清丽、意韵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巧妙结合,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启迪。
内容简介
译书之我见 冰心 我对于翻译书籍一方面,是没有什么经验的;然 而我在杂志和报纸上面,常常理会得在翻译的文字里 头,有我个人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因此要摘举它们的 缺点,记在下面: (一)在外国文字里面,有许多的名词和字眼, 是不容易翻译的,不容易寻得适宜的中国字眼和名词 去代表的;因此那译者便索性不译,仍旧把原字夹在 行间字里。 我们为什么要译书?简单浅近的说一句,就是为 供给那些不认得外国文字的人,可以阅看诵读;所以 既然翻译出来了,最好能使它通俗。现在我们中国, 教育还没有普及,认得字的人,比较的已经是很少的 了,认得外国文字的人,是更不用说的。这样,译本 上行间字里,一夹着外国字,那意思便不连贯,不明 了,实在是打断了阅者的兴头和锐气;或者因为一两 个字贻误全篇,便抛书不看了。如此看来,还只有认 得外国文字的人,才可以得那译本的益处,岂不是画 蛇添足,多此一举吗?所以我想最好就是译者对于难 译的名词、字眼,能以因时制宜,参看上下文的意思 取那最相近的中国字眼名词,翻译出来。若是嫌它词 不达意,尽可用括号将原字圈起来,附在下面,以备 参考。至于人名地名,因为译者言人人殊,有时反足 致人误会,似乎还是仍其本真妥当些。 (二)翻译的文字里面,有时太过地参以己意, 或引用中国成语——这点多半是小说里居多——使阅 者对于书籍,没有了信任。例如: “……吾恐铜山东崩,洛钟西应……” “……‘父亲,请念这蜡烛上的字。’孙先生欣 然念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是不是取‘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意思 呢?……”像这一类的还多——我常常疑惑,那原本 上叙述这事或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转接下去的。这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分明是中国成语,寿烛上刻 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分明是中国的习惯,而且 译者又这样的用法,自然是译者杜撰的了。类推其余 的,也必是有许多窜易的地方。这样,使阅者对于译 本,根本上不信任起来,这原没有苛求的价值。然而 译者对于著者未免太不负责任了,而且在艺术的“真 ”和“美”上,是很有关系的,似乎还是不用为好。 (三)有时译笔太直截了。 西国的文法,和中国文法不同;太直译了,往往 语气颠倒,意思也不明了。为图阅者的方便起见,不 妨稍为地上下挪动一点。例如: “……这时他没有别的思想,除了恐怖忧郁以外 ……”假如调动一番,使它成为: “……他这时除了恐怖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想 。……”或者更为妥当一些。 还有一件事,虽然与译书无关,但也不妨附此说 说:就是在“非翻译”的文字里面,也有时在引用西 籍的文字,或是外人的言论的时候,便在“某国的某 某曾说过”之下,洋洋洒洒地抄了一大篇西文,后面 并不加以注释。或是在一句之中,夹上一个外国字, 或是文字之间,故意语气颠倒。 对于第一条,写一大篇外国字的办法,我没有工 夫去重抄,总之是极其多见就是了。 第二条例如: “……既然有Right就应当有duty……” “……ohl my dear friend!你们要……” “……都彼此用真情相见,便用不着Mask了。… …” 第三条例如: “……‘花儿!——花儿!’半开的大门台阶上 一个老女人喊道。……” “……‘你的东西忘下了,’他一路追一路嚷… …” 像这一类——二,三条——的更多了。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和我谈到这件事。他说: “我真不明白作这文章的人,是什么意思。若是因为 这几个字,不容易拿中国字去代替,只得仍用它夹在 句子里,这样,十分热心要明白了解这句子的人,不 免要去查字典,或是要请教别人,作者何不先自己用 一番工夫,却使阅者费这些手续?何况Right原可翻 作‘权利’,duty原可翻作‘义务’,mask原可翻作 ‘假面具’呢。作者如要卖弄英文,何不就做一篇英 文论说,偏要在一大篇汉文论说里,嵌上这小小的一 两个字呢?不过只显得他的英文程度,还是极其肤浅 就是了。”——他所说的话,未免过激,我不敢附和 。然而这样的章法,确有不妥的地方,平心而论,总 是作者不经意,不留心,才有这样的缺点——平常对 同学或朋友谈话的时候,彼此都懂得外国文字,随便 谈惯了。作文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便用在文字里 。在作者一方面,是毫无轻重的。然而我们在大庭广 众之间,有时同乡遇见了,为着多数人的缘故,尚且 不肯用乡音谈话。何况书籍是不胫而走的,更应当为 多数人着想了。盼望以后的作者,对于这点,要格外 注意才好。 引用外国书籍上的文字,或是名人的言语的时候 ,也更是如此,否则弄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 笑柄,白占了篇幅,却不发生效力,时间和空间上, 都未免太不经济了。何况引用的话,都是极吃力又精 彩的呢。 有时全篇文字,句句语气颠倒,看去好像是翻译 的文字。这原是随作者的便,不过以我个人看去,似 乎可以不必! 归总说一句,就是译书或著书的宗旨,决不是为 自己读阅,也决不是为已经懂得这书的人的读阅。耶 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 着。”译者和作者如处处为阅者着想,就可以免去这 些缺点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燕大季刊》第1卷 第3期,署名:谢婉莹。)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