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全二册)
作者简介
屈原: 楚王同姓贵族,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后世中国文人的典范。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老庄随谈》《世说新语精读》《南北朝文学》《美丽古典》《诗里特别有禅》
内容简介
试读: 后记 在《诗经》之后,我又和果麦的几位年轻朋友合作,编撰了这部新的《楚辞》解注。从编撰的宗旨来说,主 要是为了提供一部具有学术基础,可靠、易读、令人喜爱的读本,希望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能够亲切地走近 这部古老的文学经典。解注的内容,广泛利用了历代名家的成果,不讲求标新立异,但具体工作过程仍然是审 慎而仔细的:有时前人成说不能使我们信服,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很自然。譬如《天问》一篇的文脉,本书的解 析与各家纷异之说都不同。我相信,这个本子读起来,应该比其他注本清晰明白。为了便于理解,把我和章培恒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关于楚辞的一章略加删改,作为这篇后记的主要内容。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战国 时期,楚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同 时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楚国的国家制度不够成熟, 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与此相应,原始宗教—— 巫教的盛行等,都被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却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南方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谋生较为容易,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明显超过北方国家。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以克服艰难的自然环境、维持生存,所以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中原文化中,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以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楚辞》则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中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楚辞”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纂成集,命名为《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楚辞的形成,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存歌辞较早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等。体式上,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 辞为赋,取义“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作品除《九歌》外都是长篇巨制,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也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楚辞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楚辞又被楚地盛行的巫教所渗透,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至战国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楚辞》作品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之感。除楚文化本身的因素,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就有《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痕迹。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国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的 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用欺骗手法破坏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却相继战败。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楚国全面陷入外交与战争的困境。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三年后死于秦。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顷襄王七年,竟然与秦联婚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等又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预示着楚国陷入危机。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的某日。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在外交方针和内政上展现 了剧烈冲突,同时也阻碍了那些贪鄙贵族们的利益,这使他陷入困境。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重 要原因。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也同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协调。历史上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的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优秀的文学。屈原的作品,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外,其余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现代研究者多倾向于《招魂》仍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内文节选: 离 骚 屈 原 《离骚》题意有多解。一说“离”,罹也;“骚”,忧也,离骚即遭逢忧患。一说两字为“別”与“愁”,言己被放逐离别而愁思。本篇作于楚怀王(约前355 年- 前296 年)末期,是屈原政治失意后的作品。是时,楚国政治混乱,内部派系冲突剧烈,在与秦国对抗中又屡次兵败地削。国危之时,这位曾深受怀王信任的宗室重臣却遭谗毁和放逐,政治上面临失败,人格也被完全否定。伤己忧国,悲愤无比,因此写下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抒情长篇。《离骚》以自叙传形式展开,慨叹个人与国家之不幸,以一种高傲不屈的姿态与恶浊的环境对抗,表现出崇高的人格。文中多用花草禽鸟为比兴,以瑰奇迷幻的神话境界作象征,极富浪漫精神。全诗篇幅宏大,情感激荡,想象丰富,辞采华丽,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仅是经典,更是流传2000多年的唯美诗集。 2018爆款《诗经》原班人马再造最美《楚辞》 可诵、可解、可赏 权威解注、全彩插图、装帧精美 一、全新精校,收录全篇 以洪兴祖《楚辞补注》毛氏汲古阁刻本为底本,全新精校。 集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补足全篇,参考多种注本全新精校 二、权威解注—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倾力解注+后记 权威解析,助你读懂楚辞 二、随文注音,无障碍诵读 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随文注音。成为市面唯一可即时诵读的《楚辞》。本版每一处注音都经过严谨的论证,以保证其发音的准确性。 初中以上学历读者能通畅朗读整部诗篇。 三、全篇题解+分节题解+注释 1.每篇题解,理解诗歌大概内容 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题主旨。 2、分节题解,了解长篇结构,细化理解分节内容,更易懂。 3、全新精校,求简求全,保留重要异说供读者参考。 高中以上学历读者轻松读懂 四、全彩插图 1. 收录傅抱石《九歌》全系列,成为市面上插图最唯美,最贴合文意版本。傅抱石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而颇具时代感。其作品《云中君与大司命》在北京保利以 2.3亿元成交,高清复刻精美长图随书附赠。 2. 另有仇英、等名家名作描绘楚辞中人物与山水。艺术性极强,增添本版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