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ISBN: 9787512005099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生活的品味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 一量。只要比尺宽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 回河里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摘引自《 哲理故事三百篇 》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 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 住高楼大厦,穿要穿绫罗绸缎,出门非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 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 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 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 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分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让我 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质引诱, 则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 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 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钵具”,就可云游天下。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 分贪欲之心。如《 释氏要览 》中说:“《 梵摩难国王经 》云:‘夫欲 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 杂阿含经 》说:“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佛遗教经 》 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 一、计功 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摘自《 敕修百丈 清规 》 )。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 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 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 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世间还是要借物质来呈现庄严。一座 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 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 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 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 甫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 度地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 望借着淡泊物欲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 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 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 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 金刚经 》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 、味、触、法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 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 大宝积经 》云:“财宝色欲及王位, 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 华严经 》也 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 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试想生活里的衣食住 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 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 求享乐、富有。我们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 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 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 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尔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 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 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 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位。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 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 行的妆容,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 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 法句譬喻经 》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 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 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 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 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 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人大都是为钱而生活,但钱是无限的,所以够用就好。人生要有计划 ,不要一味为钱而赚钱。印度人将人的一生安排为—— 二十岁以前是读书充实期。 四十岁以前是事业服务期。 六十岁以前是游学传道期。 八十岁以前是修行法乐期。 为了教育子女而没有时间学佛。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身为主 妇要以教育子女为先,学佛要在不影响家庭的前提下为之,甚至学佛要增 加家庭的和乐与幸福!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如快乐、技能、学问、智慧、般若、 寂静……人生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 命运应该不是定型的,只要自己努力向上,命运会为你效劳。 ■ 贫与富不过是一种价值认同 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区,便 把所带的蒜全部给了当地人,那里的人从没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 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商人,临 别时还送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那位商人回来后把他的经历告诉了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他的朋 友不禁为之心动,他想:“大葱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吗!”于是,他就带着满 满两袋大葱来到了那个地方,也把带来的大葱全部分给了当地人,那里的 人同样没见过大葱,他们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当地人更加 盛情款待了这个商人,在为商人送行时,这里的人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 能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决定赠给这位 朋友他们最喜爱的东西——两袋大蒜。 摘引自《 小故事 大启示 》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 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 穷为清高。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 :“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 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 这番剀切的指陈,如雷击顶般穿过我的耳际,我开始反复思考。当年 ,战祸连绵,国势维艰,民间建设固然百废待兴,寺院经济更是萧条不振 。贫穷,已是举国普遍的现象。那时,家师志开上人担任栖霞山寺监院, 他不但从不喊穷,也不叫苦,反而从开源节流上着手,设置果菜农场,实 践自耕自食;创建炭窑纸坊,提倡劳动生产,对于寺内经济的自给自足可 以说贡献至大!而栖霞律学院、私立宗仰中学也因此而能办成。我们每日 勤苦作务,以稀粥、杂粮、豆渣果腹,却将豆腐菜肴留起来供给信徒施主 。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以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心内 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和大众结缘。我恍 然大悟:贫穷,怎么不是罪恶的渊薮呢?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契悟“贫穷就是罪恶”的道理,与我 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家境清寒,我曾经沿街叫卖,贴补 家计,也曾经以牧牛、拾荒维生,我从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因为我自 觉有能力去帮助父母分忧解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为了取悦经年卧病的 母亲,我还常常为她讲述一些七言俚语故事,古人寒窗苦读、忠孝节义的 事迹,却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灵,成为我日后行事的准绳。从 小我就体悟到:贫与富,对个人而言,只不过是自己心理上的价值认同而 已,但如果国家社会大众贫穷冻馁,将会引发无穷的罪恶问题。 十二岁,我剃发出家后,在佛教里,我发现了更宽广的世界。原来寰 宇之大,不仅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我们所生长的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 一个小宇宙,除了此生此世以外,我们已经在娑婆世界轮回流转不止千生 万世了。六道众生也无非是我们过去生中父母亲朋,诸佛菩萨的旷劫精 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多少个傍晚,余晖斜映,彩霞满天,我在焦山的 江边踱步,默念着经典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句子,细细地体 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真理,感到自己在无限的时空里,真是渺小 又富有。 尽管丛林物质生活十分缺乏,平日还要接受师长们无理的要求、无情 的打骂,我却没有丝毫怨尤。我反而感谢老师们引导我进入真理的领域, 我感恩常住给我一个安身的道场,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润我的色身,我感念 芸芸众生供给我生活所需。虽然大殿里的佛祖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为我 剃度的恩师也未曾给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摄我以正法,家师赐 我以慧命。每于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种种供养?于是,我 发愤读书,勤于作务,我立誓要将全副身心奉献尘刹,也因此,我在参学 期间,过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觉得,我们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质,也毋庸 企盼别人施与温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的荣华 富贵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 离开祖庭白塔山大觉寺,来到华藏寺担任监寺时,我才二十二岁。那 时,国难方殷,财政瓦解,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往往扛了一大袋钞票出 去,才换回一瓶油、一包盐。一日三餐,我们都以粥糊口,还要费尽气 力与保守的旧僧周旋。虽是贫乏至极,我们并不感到灰心,因为我们以佛 教的兴衰为己任,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而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理想 与抱负,就是心中那不灭的能源,它鼓舞着我们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在 所不惜。 1949年,我赤手空拳从大陆来到台湾,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我的一双 木屐穿了两年,连底都见地了。身上仅有的一件短褂,也缝缝补补地穿了 三年。同参道友纷纷出去赶法会,做佛事,回来又是钱,又是礼品,大 家围成一团,彼此炫耀自己的收获,热闹非凡。我却连拥有一支笔、一张 纸都万分困难。有些信徒怜悯我贫穷,劝我放弃撰文投稿,随着寺众去赶 经忏,做法会,但我未曾动心,因为我时时刻刻都觉得天地万物与我同在 ,身外的财富虽然短缺,我更应该开拓心中的能源。清晨时分,当我独自 拖着板车,到几公里外的市集去买菜时,天上的孤星残月、路旁的花草树 木,都成为我的法侣道友;当我在庭院洒扫扒粪时,我默默祈祷芸芸众生 皆能扫除烦恼尘垢;当我到寺外帮忙收租时,我感谢山河大地供我驰骋遨 游;当我看护病人、掩埋死尸时,无常的信息使我警惕自己,要在佛道上 精进不懈。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富裕,因为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我心中的禅 悦法喜,而写作发表则是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所体验到的无上法乐。 虽然我很能随缘度日,但我并非是一个因循茍且、得过且过的人。当 因缘成熟时,我毅然告别最初挂单的寺院,开始为我的志向——振兴佛教 ,努力奋斗。于是我昼夜六时接引佛子,栉风沐雨,弘法利生。回想我当 时身无长物,却能为佛教开展出一片新的契机,其理无他,只在于我不忍 见佛教贫穷若此,所以我发愿要力争上游,为佛教和众生创造美好而富有 的世界。我在此奉劝天下的年轻人,自己可以不积聚外财,但不能不开发 心内的智慧宝藏。自己可以无财无势,但不能不立志为国家、社会开创富 强安乐。 多年来,我虽然忙于说法度众,但从未离开佛教文化的工作岗位。后 来,我以著述所得,也蒙信徒赞助,购买了一栋精巧的普门精舍,住在里 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然而为了能为佛教多贡献心力,我还是将房 子卖了,买下佛光山,创办佛学院,为佛教育英才。虽然我耗财费力,不 曾拥有什么,但是我享有一切努力的成果。为了创建佛光山,虽然我负债 累累,却从不感到贫穷,因为我时时心甘情愿地将身心献予十方尘刹。 四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当时,有人曾经怪我, 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住,却要到穷乡僻壤来拓地垦荒?但一股信心支持着 我弘法兴学。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与洪水搏斗 ,与悍民周旋,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天下无难事,一切的空无 贫乏不是阻力,信心、诚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拖 延、犹豫、无恒,才是贫穷的根源。庄严富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秉持 四十八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的,我们要在人间建设富裕安详的净土 ,当然也不能坐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现身,而应该效法他们的慈心悲愿,认 真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起初决意创办佛学院时,我身无分文,但我以为,信心就是我的财富 。因此,我力排众议,着手办学,果然,一间间佛学院就这样办起来了。 当上山来的信徒日增时,为了安顿他们的心灵,我计划建设佛殿。那时, 我手无寸银,然而自念,社会大众就是我的财富,于是,靠着“十方来, 十方去”的理念,一座座的殿堂也建立起来了。后来,朝山礼佛的善男信 女络绎不绝,由于不忍看到他们食宿不便,我又打算兴建朝山会馆。虽然 掌管财务的杨慈满居士一再向我报告,已经借贷无门,我还是择善固执, 因为我确信,我的人格信用和信徒的发心净财就是财富啊!现在,不是又 增加了一栋栋的殿堂、一间间别分院来为信众服务吗?贫穷不是借口,只 要我们心中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愿力、有社会、有信徒,“真空 ”就能生出“妙有”来。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没有读过师范学校,怎么会办教育呢 ?你也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呢?”不错,我既没有读过师范,也 没有学过建筑,但过去当我还在佛教学院求学时,我就想过,将来如果我 办教育,我要如何计划教学,我要如何实践理想?我从大陆来到台湾,又 弘法到国外,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房子,每去一处,我都很留意当 地建筑的结构、样式、格局、环境,并且设身处地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 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规划这块土地?由于平日的用心, 一旦机缘成熟,不论筹办学校,还是创建道场,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 自能水到渠成。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只能说,自己比别人会利用零 碎时间,多留心万事万物而已。天地万物,一切现成,只看我们有没有巧 思慧心,将宇宙万物化为自己的财富罢了。而心里贫穷的人,只知不劳而 获,向外贪求现成,结果越贪越穷。几曾见过贪婪悭吝的人能发财呢?能 “舍”才能“得”啊! 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年幼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艰难的压力下 ,纷纷另做打算,有些人则被金钱名利埋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惋惜之 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下,如果我自怜自艾,不 能在心内挖掘宝藏,成为自己的动力。或者短视近利,只贪图眼前现实的 利益,又怎能坚守佛教的信念与心中的抱负呢?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 物质上的空无,正是生命历程中的试金石。 然而,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却矫枉过正,歌颂贫穷,诅咒富有。事实上 ,有许多人是因为勤奋努力而得到应有的财富。如果社会上一味地贬抑富 有,只怕长此以往,蔚为风气,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金钱固然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净财也是学佛修道的资粮,是弘法事 业的基础。人间的佛陀其实正是富贵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来比喻 黄金,但也主张赚取净财,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在《 六方礼经 》中, 他指导善生如何运用金钱。在《 弥陀经 》《 药师经 》等宝典中,他描 绘诸佛的净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可见佛教并不排斥清净的富有。 秉持着佛陀的遗教,我倡导“储财于信徒”的理念,对于十方的供养 ,我取之有道,我不敢受太大的信施,而要求信众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 况下量力布施,因为我觉得正信佛法的弟子要重视自己的家庭以及事业的 需要。我也兴建现代化的各种硬设备,使佛教弟子们都能在清净舒适的环 境里修行学道,事半功倍。我认为对于财富珍宝,乃至其他五欲,能做到 不贪不拒,才是佛陀所说的“中道”生活。 我曾经游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参访过各个名山古刹。多年来的阅历 ,使我深深感慨,佛教界和任何团体一样,财产不在患寡,而患不均。对 于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 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 慧。 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储存。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 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 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 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 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 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 大回馈。此外,他们还编印《 佛教大藏经 》《 佛学辞典 》,发行 杂志书刊,兴办养老育幼、施诊医疗等种种公益慈善事业,就更不在话下 了。 社会上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无视于佛光山对佛教发展以及社会 教化的贡献,批评佛光山商业化,指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 有钱,而是很会用钱,今年的钱用出去了,明年乃至后年的钱也用出去了 。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我们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 利生的佛教事业上。佛光山不矫情,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 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薮。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 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 有人曾对我说:“真可惜你出家了!要不然你会和王永庆一样有钱。 ”王永庆先生是杰出的大企业家,他的财富,我怎能比?所以,对于这些 话,我始终不以为意,但是我们出家人,出家无家,只要我们安于八正道 、六波罗蜜,无住而住,正可以处处无家,处处为家。三千大千世界,宇 宙万物都在我的心中。我富有三千,王永庆先生又怎能与我相比?出家无 子,只要我们拥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都是我们的儿女。出家无财,只要 我们运用般若智慧,秉持慈心悲愿,到处都是自家的宝藏。因此,我深深 感谢有这份福德因缘得以出家为僧。 1993年年初,我返乡探亲,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赠我一偈,其中 的一句是:“富有三千界,贵为人天师。”这可说是我出家七十多年以来 ,心境上自我期许的写照了! 在佛门,有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认为很粗俗。除 非一个人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一个 问题。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 值得关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