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演变
作者简介
"陈 来 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为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1985—1990)。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发“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等。现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圣 凯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海波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可心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赵金刚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一、“经”与“六经”名称 如果说汉字和典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那么经 典就是典册中的权威文献,“在中国文化中,‘经’指 书写文字而言,所谓‘经’是指具有极大权威性和崇高 地位的文献,在这个意义上,经书与宗教学所谓‘圣典 ’相当接近”。例如,佛教有佛经,基督教有《圣经》 ,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不过,与这些宗教圣典不同 ,中国的经书并非记录神佛的启示和教戒,而是一种人 文经典。它是我们的先民历史经验、伦理价值、政治智 慧的集中体现,具有某些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所以汉 代之后的有些思想家将“经”解释为“常道”。 关于“经”字的定义,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 种看法认为,孔子的著作才能称经,孔子以前以后的著 作都不能称为经。他们有经、传、记、说的区别:“就 是孔子所作的叫做经,弟子所述的叫做传或叫做记,弟 子后学辗转口传的叫做说。”这种说法当然与孔子在汉 代之后被尊为圣人有关。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多属于经学 史上的今文学家。另一种看法认为,经只是一切普通的 书籍。经、传、论的区别,也不是因著者身份的差别而 不同,而是与书籍的形制有关。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纵丝 ,《说文解字》云:“经,织也,从糸。”古代的书籍 都是用竹简做成的,需要用线编起来,称为“册”。竹 简的长短是有差别的,经书的竹简一般长二尺四寸或一 尺二寸,传是比经短的竹简编成,简长六寸。而所谓“ 论”,最初的意思就是将竹简排列次序之意。因此经的 称呼与孔子没有必然的关系。孔子之前、之后都有称经 的例子。《管子》中有《经言》九篇,《国语·吴语》 有“挟经秉袍”的说法,《墨子》中有《经上》《经下 》,《老子》在汉代有《邻氏经传》,贾谊有《容经》 等等。这种说法主要来自古文经学家,其代表是章太炎 。这种将经视为一般书籍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早 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中,周景王在与晋国使者籍谈 的问答中,已经有“礼,王之大经也。……言以考典, 典以志经”的说法,这里的经虽然并不直接指书籍,却 是“典”所记录的重要内容。成于战国中期的《尔雅》 中说“典,经也”即揭示了这一内涵。这就是我们后来 “经典”说法的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经典并不是普通 的书籍,秦以后的目录学家经常使用“经籍”一词,也 是将经与普通书籍区别开来,用经来指那些各家各派的 权威性著作。 用“经”指权威性的文献尽管在孔子之前的春秋时 期已经出现,但“六经”说法的明确提出却是战国中后 期以后的事情。《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也说:“《诗》以道 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也就是说,《庄 子》一书明确提出“六经”的说法,并将其确定为《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本书。不过, 值得怀疑的是,《论语》只说“《诗》《书》执礼”, "●知名教授参与编写 作者陈来,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为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 ●内容大、全、精、细 本书从汉字的起源和典册的形成讲起,直到晚清学术,跨度大、体量丰、内容精,故谓之《国学的演变》。 ●详解国学脉络 全书分为九章,以纵向的视角阐述国学的演变,论及汉字与典册、六经的形成、诸子百家、汉代学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道教、隋唐佛学与魏晋唐宋文学、宋明理学与学术文化格局、 清代学术,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清晰又完整地呈现了国学演变的脉络及整体面貌。 ●国学名家谈“国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说: “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 “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要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知名诗人余光中说: “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汉语承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我啊,可算是一辈子鼓捣外文,比较了一生,还是说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