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

清洁
作者: 【乌拉圭】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5.96
折扣购买: 清洁
ISBN: 978752122950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Juan Carlos Onetti,1909-1994) 乌拉圭作家。1909年生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年少时家境贫寒,未受高等教育。曾任左翼杂志《前进》周刊秘书,后担任路透社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办事处主任,1955年回国后任蒙得维的亚市图书馆馆长,1974年因受军政府迫害流亡到西班牙,1994年病逝于马德里。在生命结束前的十二年里,他足不出户,终日躺在床上阅读、吸烟、喝威士忌,在位于马德里美洲大道31号的家中接受读者和记者的拜访。 1939年,奥内蒂凭借长篇小说《井》走上文坛,他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创作出的《无主之地》《为了今夜》《离别》等作品被文学界认为是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奠基之作。在1950年出版的小说《短暂的生命》中,奥内蒂虚构出了一个名叫 “圣玛利亚”的城镇,这座城镇也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胡安·鲁尔福的科马拉等地一样,被视作拉丁美洲虚构文学的圣地,奥内蒂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暂的生命》《造船厂》《收尸人》《请听清风倾诉》等。虽然在创作生涯后二十年中只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但这些作品始终保持极高的文学水准,1993年出版的小说《当一切不再重要时》广受赞誉。此外,奥内蒂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不乏《欢迎,鲍勃》等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史中的名篇。他的作品被视作拉美“新小说”的发轫之作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以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等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进行叙事,但并未偏离现实主义文学路线,关注的是生活艰难、苦闷彷徨的芸芸众生的命运,描写他们的挫折与痛苦。评论界普遍认为奥内蒂的作品在形式上受福克纳影响较多,在内容上则深受萨特、加缪、塞利纳等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影响,他本人则曾公开表达对海明威、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列-因克兰和皮奥·巴罗哈等作家的崇敬。 因为出色的创作才华,奥内蒂曾于1962年获得乌拉圭国家文学奖,其作品《收尸人》入选1967年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决选名单,奥内蒂在1980年获得塞万提斯文学奖。在其于1994年去世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市文学奖被永久更名为“胡安·卡洛斯·奥内蒂文学奖”。 译者简介 侯健,1987年生,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2022、2023豆瓣年度译者,2023雅努斯未来译者计划入围译者,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提名。著有《不止魔幻:拉美文学第一课》、Historia de la traducción de la literatura hispánica en China (1915-2020)(《西语文学汉译史(1915-2020)》);译有《我们八月见》《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普林斯顿文学课》《五个街角》《略萨谈博尔赫斯》《艰辛时刻》《两种孤独》《科幻精神》《萨拉米斯的士兵》《终了之前:萨瓦托回忆录》《沙漠中的战斗》《33场革命》《饥饿:全球食物分配体系崩坏现场》(合译)《缪斯到来时:文学巨匠是如何写作的》(合译)《阿根廷迷思》(合译)《书店漫游》(合译)《无人亮灯》(合译)《最后假期》(合译)等书。

内容简介

我的名字是埃斯特拉,你们在听吗?我说:埃斯特拉·加西亚。 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录音或做记录,还是说根本没有人,但如果你们听得到我说话,如果有人在的话,我想和你们谈个条件: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等我讲完这个故事,无话可说了之后,让我离开这里。 喂,有人吗? 那我就当你们接受了。 这个故事有很多开头。我敢说,这个故事就是由各种开头组成的。但你们说到底什么是开头?打个比方,你们给我解释一下,黑夜是在白天之前还是之后?我们是睡觉后醒来,还是因为醒来了才睡觉?或者不这么拐弯抹角,以免你们不耐烦,你们说一棵树从哪里开始:是从种子开始,还是从包裹着种子的果实开始?抑或是从开花结果的那根树枝开始?还是说,就是从那朵花开始?你们在听吗?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和开头一样,原因也让人疑惑不解。我口渴的原因,我饥饿的原因。我被关在这里的原因。一个因推动另一个因,一张牌倒在下一张牌之上。唯一确定的是结局:到头来,什么都没留下。这个故事的结局如下,你们真的想知道吗? 小姑娘死了。 喂?没有一点反应吗? 我还是再说一遍吧,万一刚才有苍蝇在嗡嗡飞,或者别的声音干扰了你们: 小姑娘死了,现在听见了吗?小姑娘死了,无论我从哪里讲起,她最终都是死。 但死亡也没那么简单,这一点,我们肯定能达成共识。死亡,就像影子的长和宽。它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因树而异。地球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影子,也没有两种相同的死亡。一只羔羊、一只蜘蛛、一只红领带鹀,各有各的死法。 举个例子吧,比如兔子。别急,这很重要。你们有没有双手捧过一只兔子?就好像拿着一个炸弹,一个柔软的定时炸弹。嘀嗒,嘀嗒,嘀嗒。兔子是唯一一种常死于恐惧的动物。只要嗅到狐狸的气味,或以为远处有蛇,它的心脏就会剧烈跳动,瞳孔放大。肾上腺素会冲击它的心脏,它会在獠牙刺入脖子之前就已经死去。它是被恐惧杀死的,明白吗?是预感将它杀死。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兔子预感到死亡的降临,它瞥见了如何死、何时死。而就是这种确定性,这种对自己命运的确定性,给兔子判了死刑。 猫、麻雀、蜜蜂或蜥蜴就不一样。那植物呢?一棵柳树、一株绣球、一棵乌尔木、一棵林仙树。再比如,一棵无花果树,这是一种坚韧的植物,灰色的树干像混凝土一样坚固,只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能将它杀死。要么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等到一种致死性的真菌穿透它的树枝,几十天后,树根终于腐烂。要么,用锯子拦腰锯断,直接变成一袋柴火。 “新拉丁美洲文学丛书·当代”书目之一 一位底层女性的困境与救赎,撕下中产家庭幸福生活的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