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10
折扣购买: 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
ISBN: 9787511739599
林丽霞,女,厦门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菲律宾菲律宾大学迪利曼校区访问学者,对英语习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
序 言 厦门大学 吴建平 林丽霞副教授是我曾经指导的访问学者,其学习与研究均十分用功。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高校教师,既要教学,还要科研(包括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申http://192.168.1.210/hithink/BasicModule/toolbar/toolbarsub.jsp?code=06870301&gridId=#报和从事科研课题)。此外,中国高校女性教师,其中绝大部分人还要生儿育女、做家务活、照顾家中老小……等等。但是,令人敬佩的是,访学结束后,林丽霞对自己访学期间的研究选题继续努力研究,其结果就是提交给我审阅的《英语习语文化探源及翻译研究》一书书稿。其嘱我作序,于是欣然为序。 习语作为语言精华和民族文化瑰宝,是语言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习语好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心理、习俗和各类社会现象都可从习语中反映出来。由于它形式简洁凝练,语义丰富多彩,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习语一直被视为是语言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难题和语言习得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也增加了习语翻译的难度。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习语翻译应在充分理解源语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其关键就是如何在译文中表现源语习语的文化意义。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使用英语,就会接触到大量英语习语。英语习语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英语习语,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来源及特征,追根溯源其所包含的典故信息,探讨英语习语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培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其间文化距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在互联网盛行、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梳理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英语习语的研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习语的形成来源、词汇结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也涉及文化内涵方面。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一些语言学者开始探讨英语习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例如,澳大利亚语言学家Chitra Fernando所著的Idioms and Idiomaticity,运用了许多生动翔实、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把英语习语置于语言交际活动中进行研究,把习语看作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探讨习语在交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她根据习语在描述世界、表达内心和言语交流中的不同功能,把习语分为:表意习语(ideational idiom),人际交流习语(interpersonal idiom)和关联习语(relational idiom)。另外一些语言学者用认知语言学来研究习语理解。例如,心理语言学家R. W. Gibbs否认传统的“字面义–习语义”的理解模式,提出截然相反的“习语义--字面义”的理解模式。这样,习语的功能跳出了结构主义和生成理论的范畴,产生了习语在交际环境里的功能研究和认知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些语言学者则从语用学视角研究习语,把习语置于具体语境中,注重习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文化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近20年来,习语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许多学者从跨学科、多视角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习语的本质,把习语和习语以外的 “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解释习语在社会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习语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本书主要依据灰色系统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英语习语翻译,处理习语文化信息中的“灰色信息”,避免信息不足的误译,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简称灰色理论) 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系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以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定的方法描述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并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一种崭新的系统理论。社会、经济、农业、工业、生态、生物等许多系统,是按照研究对象所属的领域和范围命名的,而灰色系统却是按颜色命名的。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大脑能够完全理解和处理的信息被称作“白色”信息,反之则被称作“黑色”信息。介于“黑”与“白”两个极端之间,具有摇摆、游移的非单一性、非确定性、非完全性的信息则被称作“灰色”信息。与之相对应的是,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内容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语言系统里也具有“灰色信息”,而这部分“灰色信息”往往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依据灰色系统理论,翻译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如何对含有大量文化信息的低语境语篇进行处理,不断降低边缘文化信息的灰度,使之成为有助于译文理解的高语境语篇,并无限地向核心文化信息靠近。灰色信息的客观效果具有两面性。如果灰色信息从解码、发出,到接收、还原的过程中没有失真,效果与动机一致,那么就是积极的灰色信息;如果失真,目的与效果不一致,就是消极灰色信息。因此说灰色是双刃剑,尤其是在跨语交际中,交际的语境、参与者都较复杂,所以关键是要如何消除消极、不利的影响,保证灰色信息起积极、有利的作用。 因此,对于英语习语文化中灰色信息的翻译,首先要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用对比。在进行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习语翻译时,译者要努力推导出会话含义,还要设法将此含义转入译文,真正达到语用等效的对等。当然,这当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依赖特定的语境,处理源语和目标语的灰色数据,掌握好信息的灰度高低问题,并搭建起它们之间的信息转换通道,从而达到翻译和交流的最终目的,努力实现保真转换,这是本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所在。 当然,灰色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进行英语习语文化信息翻译时,要勇于面对灰色,灵活地把握灰色,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努力达到源语中的习语文化信息在转换过程中保真的程度,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英语习语系统中存在的灰色信息表现在多方面,对其理解与翻译远不止本书所涉及的范围,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 最后,衷心祝贺林丽霞!同时祝愿她不断有新成果问世! 记于菲律宾大学迪利曼校区 2016年8月16日 很多人英语学到一定程度,很难突破,就是因为不懂习语而被卡在那里。 本书,集中探究英语习语问题,为帮助人们解决英语学习中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