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9.70
折扣购买: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
ISBN: 9787301317617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美国货币史》——穿越历史的启发 巴曙松 关于《美国货币史》这本书,从伯南克到托宾再到卢卡斯等诸多经济学大家都不吝溢美之词。特别是阿兰的评价广受认同,“本书注定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而不是逐步被认可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能够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始终具备生命力。也许已经时境变迁,或许其特定的某个结论并不一定再适用,但其所揭示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够常读常新,具备启发性。正如阿兰所评价的,“《美国货币史》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并有其他很多使之成为‘经典’的因素”。 一是注重逻辑、历史和数据的严谨的研究方法。 一位知名经济学家说过:在经济学家常用的数量、逻辑与历史三种分析工具中,如果要让他去掉一个,他首先会去掉数量;再让他去掉一个,他会去掉逻辑;无论如何,他都要保留历史。基于历史的独特价值,我也十分赞同这个看法。《美国货币史》对美国将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历史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视野宏大,为全世界提供了商品货币、纸币、商品货币和纸币混合的案例。书中不仅有历史的脉络,其中更有大量繁复的数据细节支撑,连注脚都力求严谨。在逻辑层面,有大量的假设和推论,很多问题只是记录和探讨,并不急于给出定论,这一方面体现了弗里德曼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和跟进研究的空间。 二是穿越历史的启发,历久弥新。 《美国货币史》书中广泛引起关注的结论是其改变了金融界通常对大萧条的论断,提出恰恰是美联储的紧缩政策,而非金融投机引发了当时的大萧条灾难。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深入探究和对当时金融界来说相对意外的结论,引发了诸多学者去重新反思大萧条,并且直接影响了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操作实践。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在其自传《行动的勇气》中就提及《美国货币史》让他对大萧条的研究着迷,并把大萧条研究称为经济学研究的圣杯。在此基础上,伯南克不仅强调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更补充了银行作为信贷扩张主体的金融加速器作用。有一段被广泛传颂的佳话是,2001年,时任美联储董事的伯南克应邀去弗里德曼90岁生日发表祝寿词。在宴会上,伯南克对《美国货币史》给予高度评价。他先是回忆了著作里面的四个片段,然后在演讲结尾时强调:他以美联储官员的身份向弗里德曼道歉,认为1929年是美联储错了,他将不会重复1929年的错误。因此也有人说,正是由于伯南克深受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的影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果断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简称QE),才使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没有陷入更大的麻烦。 尽管今天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学说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不少央行不再盯住货币数量,但书中探讨的话题经久不衰,从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到美联储的QE,都可以从中看到货币主义深远的影响。 我本人与翻译小组的各位同仁一道,特别王劲松先生、牛播坤博士和游春博士等几位成员,很有幸一起作为这部经典的译者。自2005年开始,历经一年多的翻译校对,本书最终于2008年出版,今年可以说是《美国货币史》中文版的第二次修订出版。巧合的是,《美国货币史》中文版的两次出版时间都恰恰发生了值得记入货币史的重大变化,从QE的出现到MMT的登场,如果说伯南克的直升机撒钱算是吸取了美国大萧条的教训,那么MMT则已经在弗里德曼所倡导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以适应经济增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对于当下困扰学术界、金融界的诸多问题是否会给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阅读经典,激励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一起寻找答案。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书以历史为主线,研究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全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美国在该时段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尖锐评判,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管理的深远影响。今天,西方国家频频被动用的货币工具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货币理论的新的迷失与思考,本书中的思想和结论对于理解当前,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向,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此精校本中,由巴曙松领衔对译文进行了重新校译和润色,使译文更加严谨准确。同时,本版以1929—1933年大萧条为分界线,分为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镀金时代与崩溃”,下册为“复兴与反思”,排版设计更加疏朗,提高了阅读体验,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