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怡情书吧

李清照/怡情书吧
作者: 陈玉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4.10
折扣购买: 李清照/怡情书吧
ISBN: 97871010721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对一次荷湖荡舟晚归的咏唱,首句以“常记”出之,表明这 是时过境迁而深情回忆之作。全诗让“日暮”、“溪亭”、“藕花”、“鸥 鹭”等静态意象,“回舟”、“争渡”、“惊起”等动态意象交织起来,把 一群酒酣心醉于自然美景的年轻人为尽兴畅游而回舟争渡,以致不知归路而 迷途于藕花深处,使一滩鸥鹭拍翅惊飞的情景,一一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是 一场客观如实的叙事。诗不宜过多作过程性事件的叙写,而应提倡叙事的意 象化,这首令词如实的叙事就是意象化的,即所叙之事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 和着意组接的,具有意象感发的功能价值。如“回舟”而“误人藕花深处” 后,接续的不是一片失望的惊呼和茫然的停桨四顾,而是“争渡,争渡”, 以叠词造成的逼切的节奏感,来充分体现抒情主人公和她的同伴们无视迷失 而争强好胜、寻求新路的青春豪情;再接续的也不是愈入迷阵而愈添茫然或 豁然开朗而欣喜若狂,却是“惊起一滩鸥鹭”,显然这是以浮雕般凸现的它 物——一个飞动的意象来感发出抒情主人公奋进的气概、雄爽的情致,呈示 她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首令词可说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心象最真切鲜明的呈示。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 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蓣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入归 早。 徘徊晚秋湖边,山光水色相互辉映,一片清朗,使得多情的女词人不由 得灵思萌发,勾起了对自然美景的流连神往、青春人生的执着挚爱,于是写 下了这首万物亲和、意境高远的令词。 全作以湖为中心,展开远景与近景的分头描写。 上片开头一句“湖上风来波浩渺”,就推出了一个远镜头,“波浩渺” 这一意象把高 远空旷的秋空秋湖表现得十分贴切,而“红稀香少”则以远 眺中的残荷作点缀,益增添淡淡秋色的韵致。此类意象虽属不够具体的印象 式呈示,却因搭配得妥帖而有很强的感发功能,把秋色透明融和的意境作了 传神的氛围式呈示,并在此中把诗人对秋光山色无限美好的感受作了半直白 的言说。这就是上片四至六句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半直白,指这三句是从“ 水光山色与人亲”这一拟喻化意象出发,再作“说不尽、无穷好”的直接抒 情的。这样做可以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指因为山光水色能与人亲和才让人感 到“说不尽”的“无穷好”;另一层指山光水色在与人亲和中起了“说不尽 ”的“无穷好”的感叹。其实是人感到“无穷好”还是山光水色感到无穷好 都无所谓,人与淡秋的自然相亲和融汇这一拟喻化意象就是无限的美好境界 。 下片是一组近镜头,细写湖荷虽已叶残却已结子,洲中蒴花、岸边水草 也被清露润泽而益显质感,在在都给人以盈硕之感。是的,大地成熟了,丰 盛了,诗人啊,流连忘返吧,何必早早归去呢!要不然,你该想到,连眠于 沙地的鸥鹭似乎也会怨恨你的“归早”而不回头表示作别呢!这下片前三句 细写秋色里大地的丰盛盈硕景象,韵致似嫌不足,富有韵致和表现生动的是 后三句。同上片对应的三句一样,这三句也从“眠沙鸥鹭不回头”这一拟喻 化意象出发,再作“似也恨、人归早”的直接抒情。这虽和上片对应处的做 法一样,不过诗意表达更单纯、集中,它要表达的就是淡秋的自然风光的确 很迷人,值得流连忘返。可以说这也是对上片情思的强化。 上下两片的后三句都是对前三句的推进。推进的办法是它们都采用拟喻 化意象,并由此出发再作直接抒情,显示了诗人对人与大自然相亲和的潜在 接受。也正是这潜在接受,才使她发出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亲和、对自身 的生存美感怀有更强烈的赞叹。 这也是对生命的赞叹,其境界是更为高远的。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闺中女郎在醉酒的残夜里恍闻得窗外雨疏而风声急骤,翌晨于朦胧中问 前来卷帘的侍女:院中景况如何?当听到回说海棠花儿依旧时,她不信,说 :“你可想过:这海棠定该是花凋残而叶更浓绿了!”这是个特写场面,充 分展现出抒情主人公那种娇姿憨态、灵觉慧心。这种外在与内在相交融而显 现出来的,是一帧悠闲风雅的动态剪影,富有戏剧表现意味。也就是说:主 体的情思是通过有人物活动的场面,纯客观地以具象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诗 歌创作中的戏剧化技巧的运用。采用这种技巧可以避免主观直接抒情,获得 间接的感发,诗歌文本也因此而显得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李清照所表现的 这个戏剧化场面,既能诱发出抒情主人公对“欣欣此生意”的生态感受的神 往,也能间接反映出诗人对暮春季节旺盛生命力的赞叹。而这种种又全是凝 聚在“绿肥红瘦”这个陌生而奇特的词语上才得以呈示的。其实这“绿肥红 瘦”是藉视觉(“绿”、“红”)与触觉(“肥”、“瘦”)打通——即所谓通 感的办法构成的。干百年来,“绿肥红瘦”一直受人称道。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卷六十云:…绿肥红瘦’此语甚新。”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则云:“‘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但这些都止于语言感觉,而没 有对其价值作出科学的评析。要科学地评析就得把这个词语和意象挂钩。诗 性语言必须意象化,意象也必须诗性语言化,它们是互为表里的。我们说“ 绿肥红瘦”的词语奇特,其实是指诗人成功地铸造了一个语言化意象来抒情 ,给人以陌生新奇感,从而激活联想,才获得了成功的。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