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风雨人生

忽必烈的风雨人生
作者: 姜越|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忽必烈的风雨人生
ISBN: 9787514622423

作者简介

姜越,女,笔名:西江月、水墨清浅,籍贯江苏。 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自幼酷爱文学,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 “ 青春有约 ” 系列、“ 青少年心灵绿茶 ” 系列、“ 青春少年样样红 ” 系列、“ 青少年读史尝鲜 ” 系列,“ 心灵医生 ” 系列、“ 红颜才女 ” 系列,著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读宋词 学写作》等专著。

内容简介

样 章 样张一 非凡少年 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以后,派遣三木合拔都等率军攻入河南,逼近金朝新都汴京城西十二里的杏花营,准备进攻汴京。成吉思汗自己则率领军队返回漠北,正赶上忽必烈出生。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一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子。当时,蒙古人中流行一夫多妻制,“每一个男人,能供养多少妻子,就可以娶多少妻子。一个人有一百个妻子,另有人有五十个,还有人有十个”。但其中只有一人为正妻,相当于当时汉人的嫡妻,忽必烈为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唆鲁禾帖尼一共生有四个儿子,即长子蒙哥、次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四子阿里不哥。如果按拖雷正妻所生儿子计算,忽必烈则排行老二。 忽必烈的生母唆鲁禾帖尼是克烈部首领王汗的兄弟札合敢不的女儿。成吉思汗在击败克烈部以后,见札合敢不的三个女儿美若天仙,便把他的大女儿阿必合娶作自己的妻子,而把二女儿必黑秃惕迷失给了长子术赤,三女儿唆鲁禾帖尼给了幼子拖雷。一般认为,克烈部的人皮肤黑黝黝的。 成吉思汗见刚出生的忽必烈黑黝黝的,非常高兴,风趣地说:“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显然像他的舅父们。”然后,成吉思汗派人去告诉唆鲁禾帖尼,让她“把他交给一个好乳母去喂养”。 唆鲁禾帖尼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派人去为忽必烈寻找好的乳母。后来听说乃蛮部落的一个妃子撒鲁黑再有两个月就生产了,而且人又特别温顺,就把忽必烈交给撒鲁黑喂养。 过了两个月,撒鲁黑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末哥。撒鲁黑把末哥交给一个唐兀惕部落的乳母去喂养,自己则精心喂养忽必烈。 撒鲁黑心地善良,把忽必烈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竭力地照顾和抚养。小小的忽必烈也非常懂事,不但听她的话,还非常尊敬她。 如此生活了三年,忽必烈的爷爷、父亲和叔叔们又要出征了。 就在这时,有位从中亚回来的蒙古人求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传令接见,一看才知道是他派到中亚地区打听古出鲁克消息的人。 原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于1204年击败乃蛮部,乃蛮人大部分归顺蒙古,只有塔阳汗(亦译作“太阳汗”)的儿子古出鲁克(亦译作“屈出律”)率领一部分人逃跑了。成吉思汗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便派人去打听古出鲁克的下落。 如今,成吉思汗派出去的人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打听到古出鲁克的下落了吗?” “打听到了。”那人回答说,“乃蛮被我们打败以后,古出鲁克仓皇出逃,后来辗转逃到西辽境内。” “西辽是哪个人的政权?”成吉思汗问。 “是耶律大石建立的政权。”那人接着说,“当金朝灭辽时,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西迁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建立西辽,也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等。后来,古儿汗直鲁古继承了西辽汗位。这个直鲁古,昏庸无能,不理政事,使西辽的事业一天天衰落下去。古出鲁克就是这个时候逃到西辽的。古出鲁克很会耍手腕,不久就骗得了直鲁古的信任,又把直鲁古的女儿浑忽骗到手,当上了西辽的驸马。古出鲁克当上驸马以后并不满足,又设计打败直鲁古,把西辽的政权全部夺了过来。现在,古出鲁克正在西辽发号施令,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呢。” 成吉思汗一听,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下令,准备剿灭西辽。 于是,成吉思汗命令木华黎率领偏师骚扰金朝,自己率主力攻打西辽。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率两万人征伐西辽,哲别的军队迅速攻入今天的新疆西部及中亚一带。古出鲁克听到蒙古军到来,仓皇西走。蒙古军穷追古出鲁克,最后在巴达哈伤山中将他擒杀,西辽灭亡。 成吉思汗杀死古出鲁克,算是解了心头之恨,长吁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两位被剃掉胡须的使臣慌慌张张地跑来求见。 两位使臣见到成吉思汗,扑通一声跪倒,放声大哭起来。 成吉思汗见两位使者这副模样,知道事情有些不妙。 原来,西辽西边有个花剌子模国,西辽势力强大时,曾受西辽控制。后来,势力逐步发展,跃居为中亚地区的一大霸主。 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以后,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又译“马合谋”)十分关注,派出巴哈丁使团前来探听虚实。成吉思汗在中都接见了巴哈丁使团,表示愿意与花剌子模友好往来,并让巴哈丁使团回去告诉苏丹摩诃末,成吉思汗承认摩诃末为西方的统治者,正如他自己是东方的统治者一样,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巴哈丁使团回国以后,花剌子模就派出一个商队前来进行贸易。 为了回聘,成吉思汗也派出使臣前往花剌子模,并派出一个450人的商队,带着满载金银、丝绸、毛皮的500头骆驼,前往花剌子模进行贸易。 成吉思汗让使臣去告诉花刺子模苏丹摩诃末说:“贵国商人来到了我们这里,现在正如你们所看到的,我们又将他们遣回来了。此外,我们还派了一些商人跟着他们到贵国来,想将贵国的珍品和当地出产的珍贵织物运到我国来。您家族的伟大和姓氏的高贵是尽人皆知的!大多数地区的平民、贵族全都知道您国土的辽阔和您命令的威力。现在,当您消除了敌人,将同我们邻接的地区全部占领和征服后,我们两国就成了邻国,为了在两国之间建立协作一致的道路,要求我们拿出高尚明达的态度来,担负起患难相助的义务,将两国之间的道路安全地维护好,避免发生险情,以使因频繁的贸易往来而关系到世界福利的商人们得以安然通过。当我们之间建立起亲睦关系以后,就没有人使坏念头了,也没有人支持叛乱了。” 就在使者见到摩诃末并离开花剌子模的同时,蒙古商队到达了花剌子模边境讹答剌城。讹答剌都督亦纳勒出黑(又译作“亦纳勒术”“亦难赤”“哈只儿只兰秃”)见商队携带这么多从未见过的财物,垂涎欲滴,加之商队的人夸耀成吉思汗的伟大,没有对他表示应有的尊敬,便将商队作为间谍扣留,遣使向摩诃末报告。亦纳勒出黑是摩诃末的异母兄弟,号称“海儿汗”,在花剌子模有一定势力。摩诃末相信了亦纳勒出黑的鬼话,下令将商队的人全部处死,财货没收,只有一名商人巧妙逃脱,把这一消息报告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愤怒,但他还是遏制住自己的感情,派出伊本·哈福剌只·布拉与两名塔塔儿人组成的使团,对摩诃末进行责问,并要求交出凶手(即讹答剌城长官)。摩诃末不但不予理会,还下令杀死为首的蒙古使臣,并将其余两名使臣剃掉胡须后驱逐出境。 于是,就出现了前面叙述的一幕。 成吉思汗听了两位使臣的叙述,又是震惊,又是愤怒,气得眼泪直流。他一口气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脱下帽子,“将腰带搭在脖子上,光着头,将脸贴到地上”,祈祷起来,他说道:“伟大的长生天啊!我不是挑起这次战乱的肇事者!请佑助我,赐我以复仇的力量吧。”据说,成吉思汗不饮不食,祈祷、哭泣了三天三夜才下山。 成吉思汗下山以后,立即点集军队,亲自率领诸子及二十万大军,杀向花剌子模。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秋,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听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来攻,立即将其二十万军队分散到国内各个城堡坚守,企图用坚壁清野战略迫使蒙古军队不战而走。 成吉思汗首先率领大军围攻讹答剌城,由于讹答剌城防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攻克,成吉思汗遂改变战略,将军队分为四支:由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统率一支军队继续围攻讹答剌城,由长子术赤率右路军进攻锡尔河下游诸城,又派出左路军攻取锡尔河中上游诸城,自己则与拖雷率领主力,横越沙漠,直趋西南方的不花剌城(中亚名城,今布哈拉),以形成对撒麻耳干(花剌子模国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包围。 花剌子模军队虽多,但内部钩心斗角,哪里抵挡置生死于度外的蒙古勇士,连连败退,不花剌、撒麻耳干等城接连失陷,摩诃末不断逃遁,最后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并在那里死去。 摩诃末死后,其子札兰丁继位,妄图重整旗鼓,抗拒蒙古精兵。然而,他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很快就被成吉思汗打败。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在蒙古军队的追击下,札兰丁无路可逃,只好跃马跳进印度河中。也许此人命不该绝,河水并没有把他淹死,他竟然活着逃到了印度。 成吉思汗西征灭掉了花剌子模,于元太祖十九年(1225年)凯旋。 这时,忽必烈已经10岁。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射猎的民族,无论男女,皆能骑马如飞。为了练就高超骑术,蒙古人从小就要学习骑马射箭。忽必烈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等人的精心培育下,不但学会了骑马射箭,也学会了尊敬别人,懂得了礼貌,成为了一个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孩子,大人们都非常喜欢他。 忽必烈经常听人们讲他祖父成吉思汗的故事,幼小的心灵便产生了崇敬仰慕之情。然而,自他懂事以后,还没有见过祖父,只是听人们讲才觉得祖父高大、威严,祖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他很想见一见自己的祖父。 成吉思汗西征班师的消息传到蒙古草原,留居蒙古草原的亲属们便忙忙碌碌准备前往迎接。忽必烈和弟弟旭烈兀听说祖父要回来了,也吵吵嚷嚷着要去,于是,大人们破例带上了这两个孩子。 一行人走到乃蛮境阿拉马克委之地,见到了成吉思汗班师而回的军队,双方都十分高兴。在一次围猎中,忽必烈援弓搭箭,将一只飞跑的野兔射倒在地,旭烈兀则射到了一只山羊。按照蒙古人的风俗,儿童第一次在行猎中射获野物时,要举行称之为牙黑剌迷失的隆重仪式,儿童要以初猎禽兽之血染在长者拇指上。仪式开始后,忽必烈轻轻地捧着成吉思汗的手,很有礼貌地将野兔的鲜血涂在成吉思汗的拇指上。轮到旭烈兀拭指时,他紧紧地抓住成吉思汗的大拇指,使成吉思汗颇为反感,说道:“这个坏蛋要将我的手指掐断了”“吾为尔耻之”。成吉思汗对旭烈兀粗鲁的行为给予了批评,同时,对忽必烈恭谨有礼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 10岁的忽必烈,以其特有的礼貌和聪明,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喜爱,也赢得了其他父祖的赞扬,成为成吉思汗最为赏识的一个爱孙。 样张二 才能初现 在蒙古灭西夏、灭金和伐宋的动荡年代里,忽必烈已从12岁长到27岁。在这段时间里,忽必烈是否也参加了灭西夏、灭金和伐宋的战争,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1252年忽必烈初次被任命为方面军统帅时,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这说明1252年之前,忽必烈不但已掌握各种武艺,且精通军事指挥知识,并有很高的指挥造诣。 这一时期,忽必烈不但深入地学习了各种武艺及各种军事知识,也学习了蒙古、汉文字等文化知识,特别是在父母的培育和影响下,形成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忽必烈的父亲拖雷是一个在成吉思汗亲自培养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常跟从成吉思汗出征,成吉思汗视他为“那可儿”(意为伴当),人们尊称他为“也可那颜”(意为大官人)。1213年,拖雷从成吉思汗伐金,亲率中路军攻入河北山东等地;1219年,从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撒麻耳干等地;1221年,单独率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内,攻陷马鲁(今土库曼斯坦马雷)、你沙不儿(今伊朗尼沙普尔)、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地,成为蒙古族人心目中的英雄。 窝阔台继位之后,分兵伐金。拖雷率右路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军以后,与窝阔台军会合。不久,即与窝阔台北返。北返途中,窝阔台突然患病,百般调治,不见好转,只好请来萨满巫师为他祈祷。 萨满巫师以碗盛水,念咒为窝阔台驱邪,然后用念过咒的水洗涤他的病身。正在这时,拖雷前来探视。拖雷看到窝阔台病重,非常焦虑,上前拿起那碗水,诚挚地祷告说:“长生天神啊!你无所不管,并且知道,如果有罪的话,那也是我做得最多,因为在征服各地区之时杀害了那么多人,俘虏了他们的妻子儿女,使他们痛心。如果你是为了他的善良和英勇要把窝阔台合罕取去,那么,我更善良,也更英勇些。请饶了他,不要召去他,把我召去吧。”祷告完毕,拖雷就把那碗洗病的水一口喝了。 说来也巧,拖雷喝了那碗巫水以后,窝阔台的病就好了,可拖雷没有几天就死去了。当时,有人相信拖雷是代兄赎罪而死,对他忠君友爱的自我牺牲精神十分敬佩。 关于拖雷之死,史家有不同看法。有的说这是拖雷爱君爱兄的行为,是拖雷真心实意代君领罪而导致酒精中毒而死;有的说拖雷也有心继承汗位,只是为了顺从成吉思汗的安排未加反对而已,后来迟迟不召开选汗的忽里台就是最好的证明,而窝阔台则害怕拖雷的威望和势力构成对自己的威胁而设此骗局将拖雷害死;也有人说,窝阔台和拖雷都是愚昧的,他们实际上是被那个巫师愚弄和陷害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窝阔台一直把拖雷当成忠君的典型进行宣扬,少年忽必烈也曾一度相信了。 忽必烈对于自己父亲的死亡自然十分悲痛,但他又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英雄而感到自豪。父亲的英勇善战,激励着他将来也要做一位父亲那样的英雄。父亲顾全大局的做法,对于忽必烈“度量弘广”性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父亲死后,母亲唆鲁禾帖尼独自承担起抚育儿子的重任。 唆鲁禾帖尼“极为聪明能干,高出于举世妇女之上,她具有最充分的坚定、谦逊、羞耻心和贞洁”。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教他们懂得道德和礼貌,不允许他们之间发生任何争吵。后来,窝阔台遣人劝诱唆鲁禾帖尼改嫁给他的长子贵由为妻,唆鲁禾帖尼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们在精神上受到任何伤害,便很有礼貌地拒绝了。这件事,提高了唆鲁禾帖尼的声誉,被看成高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的伟大女性。忽必烈的兄弟们也很受感动,对自己的母亲更加尊敬了。 唆鲁禾帖尼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处处以顾全大局为重。有一次,窝阔台与宗亲商量,擅自下诏把原来属于拖雷的迷勒都思部落中的两千人军队赐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拖雷部属的首领们愤愤不平,纷纷诉于唆鲁禾帖尼说:“这两千迷勒都思人军队,按照成吉思汗的诏敕是属于我们的,而合罕把他们给了阔端,我们怎能允许此事并违背成吉思汗的诏令呢?我们要把此事禀告于合罕陛下!”唆鲁禾帖尼从大局出发,也从保护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劝慰这些首领们说:“你们的话是公正的,但是,我们继承的和自己取得的财产之中并无不足,什么也不缺。军队和我们,同样全都是合罕的,他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们要服从他的命令。”各位首领听了这话,默默地点了点头。唆鲁禾帖尼以其绝顶的聪明和才智,维护了窝阔台的权威和宗亲们的团结,也保全了自己及忽必烈等儿子们。 忽必烈非常爱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谦逊、善良对忽必烈影响很大,特别是母亲顾全大局的度量和胸怀,深深地印在了忽必烈的脑海中。 忽必烈就是在这种动荡年代,在父母的直接影响下,长大成人了。 样张三 夺得汗位 蒙古帝国因大汗的逝世,再次迎来危机。黄金家族被搅得心神不宁,以致歧疑纷呈,扰攘不已。推究原因,其罪魁祸首应是成吉思汗所定的忽里台选汗制。最初的忽里台,脱胎于游牧经济,带有游牧部落原始结盟的性质,是原始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的变异。经过成吉思汗修改的忽里台,实际上已演变为用奴隶制的刀剑去体现原始社会的民主,它给人的启示只能是: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谁便拥有发言权。 其次是汗位继承机制的无序,由游牧经济追逐水草而居的特点所决定,游牧部落首领必须具备领导宗族不断迁徙的能力。随着阶级的分化,至成吉思汗时血缘世袭已侵袭了原始的民主,但这种观念还没来得及制度化,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就闯入了定居农耕文明的世界里,这里的君位继承如汉地,有一套严密的立嫡立长世袭制,不管这嫡长子是成年人还是襁袍中的婴儿,选贤退居次要地位。而成吉思汗的标准仍停留于择贤立幼的时代,游牧与定居文明碰撞的结果是:汗位的继承更加混乱不堪。 黄金家族前三次的汗位之争,一次比一次惊心动魄,就在于旧的制度即将走向墓地,而新的制度还没有成熟到逆流而动。黄金家族之所以没有分崩离析,也正是因为积淀的旧观念还足以左右帝国的航向。 但蒙哥汗的去世,将黄金家族推入第四次汗位之争的内讧深渊。因为他们自身的扩张,汹涌的历史潮流赋予了黄金家族新的抉择权力。尽管这次汗位的角逐游戏是在拖雷系诸王间展开的,但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诸王还有举手发言的权力,强大的军队依然是最有力的选票。 拖雷系强大的蒙古骑兵保证了汗位继续在拖雷系诸王中传承的安全。有资格加入角逐行列的有蒙哥的三位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以及蒙哥的儿子班秃、玉龙答失。 旭烈兀在蒙哥死时正征服阿拉伯世界,遥远的路程使他对争夺汗位失去了信心;班秃和玉龙答失还没有成熟到拥有独立代表蒙哥及汗廷说话的年龄与实力。其他三系的情况为:年老的拔都已去世;钦察兀鲁思的汗别儿哥实际上已自据一方,立国规模初具,对大汗位置没有兴趣;窝阔台系诸王因蒙哥的残酷镇压已凋零衰败,察合台系则一直都被排挤在不尴不尬的位置。正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所言,大鱼死了,小鱼中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才有资格和能力起到头鱼的作用。有一点我们应当清楚,那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是以拖雷的儿子而不仅是以蒙哥的继承者身份号令蒙古诸王的,尽管他们是在蒙哥之后继位。 因为蒙古帝国的汗位是黄金家族的共同财产,它的归属直到当时还决定着诸王的“份子”即封地、百姓、财富等的多寡,所以,他们尽管不奢望奇迹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行使推举的权力还是觉得义不容辞。因此,东西两道诸王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汗位之争的旋涡,其卷入方式便是分别投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怀抱,以此为分野,黄金家族成员除极少旁观者外迅速形成两大阵营。 力量就是“真理”,这是黄金家族的座右铭。让我们来展示一下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大阵营的成员,对认识“真理”也许会有所帮助。 首先看看阿里不哥的追随者。 蒙哥遗留在蒙古故乡的诸王、汗廷大臣几乎全部为阿里不哥接收,随蒙哥南征主要效力于西路军的部分诸王、将领也是阿里不哥的追随者。主要有:蒙哥的遗孀兀鲁忽乃,儿子班秃、玉龙答失、昔里吉、阿速带,西道诸王阿鲁忽(察合台孙)、睹尔赤(窝阔台孙,合丹斡忽勒子)、合剌察儿(术赤孙,斡鲁朵子)、玉木忽儿(旭烈兀子)、海都(窝阔台孙,合失子),东道诸王乃蛮台(塔察儿子)以及别里古台的一个儿子。诸将及勋臣中有阿兰答儿、霍鲁海、浑都海、哈剌不花、脱里赤、密里火者、乞台不花、孛鲁合阿合、秃满、脱古思、忽察、额勒只带等,此外贵由汗的儿子禾忽、孙子察八忒(脑忽子)等也属阿里不哥的外围支持者。 这个名单在当时对阿里不哥来说至关重要,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生于游牧的草原,而后又基本上在游牧或半游牧地区放牧自己的畜民。 尽管忽必烈手握重兵,但因其立基不稳,蒙哥死后,形势对他来说则十分严峻。郝经对此有过一段总结性的概括文字,在忽必烈征询谋士意见时,郝经侃侃而论道:“宋人因惧大敌,自救之师虽已毕集,但还无暇谋我。不过中原蓟燕则很空虚,塔察儿与李瑾肱髀相依,在我腹背;西域诸王窥伺关陇,隔绝旭烈兀大王;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如果有人先行举事,使我腹背受敌,则大事去矣。” 实际上,阿里不哥已行动起来,漠南汉地名上是汗廷的直辖地,阿里不哥命脱里赤为燕京断事官,号令四方;又命阿兰答儿调度漠北军队;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企图形成对开平的包围态势,断绝忽必烈的归路,逼迫忽必烈就范。在秦、蜀、陇一线,阿里不哥遣派霍鲁怀和他唯一的一名汉族支持者刘太平到关中,任系北行中书省事,筹集粮饷,游说盘踞六盘山的蒙古大将浑都海;命驻青居的蒙古军将领乞带不花、驻成都的明里失者做侧面策应,图谋在这一线由这三支势力向内地俯冲,这是最危险的一支蒙古大军。 谋略家忽必烈毫不示弱,当他看到不能先灭南宋再定大位后,毫不犹豫地采纳郝经“断然班师,亟定大计”的建议。郝经的具体主张为:“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京。遣一军迎蒙哥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兀、阿里不哥、木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长子真金镇燕京,示以形势。” 1259年底,忽必烈轻骑简从,从鄂州军营中飞驰北上。在此之前,他派廉希宪首先争取塔察儿,接着命廉希宪为陕西四川等路宣抚使,经略这一地区。在从鄂州回师的同时,派赵良弼前往关右侦察事态变化,稳住秦、蜀、陇一线。 北上的途中,阿里不哥夺位的迹象愈来愈明显,忽必烈遣急使到鄂州,对霸都鲁和兀良合台说:“立即从鄂州撤围回来,因为人生的变化犹如命运的旋转。”十二月,围鄂的蒙古大军开始北撤。 忽必烈风风火火地赶到燕京,来不及给马卸鞍,和坐骑一样大汗淋漓的忽必烈,气喘吁吁地质问脱里赤:“你为什么在燕京漠南括兵,屯集粮草?”支支吾吾的脱里赤搪塞说:“这是蒙哥汗的临终托命。”鹰眼般敏锐的忽必烈察其包藏祸心,马上命令解散脱里赤所征集的军队,首先解除了阿里不哥对开平的威胁,从而保证了漠南道路的畅通与安全。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调兵遣将,次年三月一日,忽必烈率蒙古劲旅抵达他苦心经营近十年的开平。 蒙古帝国空悬的汗位,犹如一只活蹦乱跳的梅花鹿,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面前跑来跑去。已经稳定了燕京局势的忽必烈,决定先声夺人,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而且多属黄金家族二等诸王的合围下,首先拔出羽箭向梅花鹿猛力射去——用尽他积攒二十年的威力。 参加围猎汗位的诸王,据《元史》记载,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不都率东道诸王,前来与会。 经过严格挑选的与会者异口同声地说:“旭烈兀已到达大食地区,察合台的子孙在远方,术赤的子孙也很遥远,阿里不哥身边的人正在做蠢事,兀鲁忽乃是察合台汗国的女领袖,已到达阿里不哥的住处。如果我们不拥立一个大汗,我们怎么能生存呢?” 按照事先已经导演好的节目,诸王合辞劝进,忽必烈坚决推让三次,然后诸王、大臣坚决固请,最后忽必烈装作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由必陈赤勒扶上汗位。诸王解下腰带,搭在肩上,跪下,行九拜礼。 值得忽必烈永远怀念的这一天,是三月二十四日。因为当他多次企图召开、由黄金家族各系诸王参加的正式忽里台,向各系诸王尤其是钦察汗、察合台汗、伊利汗发出热情洋溢的邀请时,不是遭到婉言谢绝,就是各汗以五花八门的借口迟迟不朝,冷遇使忽必烈对忽里台最后也心灰意冷了。 这次小型的忽里台,尽管一应礼节一丝不苟地描摹历次选汗的细节,但有两点缺憾忽必烈却无法弥补:一是到会诸王只限东道和极少西道,并不符合必须由绝大多数诸王参加选举的标准;二是不在成吉思汗设在蒙古本部的大斡耳朵里面,因此遭到西道诸王的抵制。连对忽必烈顶礼膜拜的马可·波罗在说“忽必烈汗得到大位是由于他的见识、武功和伟大才能,而且合乎法律、理所应得”后,也补了一句,“虽然他的兄弟和亲属们根本不支持他”。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游牧民族帝王 ·运筹帷幄、沙场纵横的军事统帅 ·推崇文治、弘扬中华文化 ·广纳贤才、胸怀坦荡的帝王 ·元世祖忽必烈的波澜壮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