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人类文明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汉代人就是爱狗 汉代的人们也跟现今的我们一样,认为狗的形象就 是“忠心耿耿”。 汉朝建国的大功臣韩信,因为功高震主,又有军事 才能,汉高祖刘邦一直很忌惮他。日后,韩信果真谋反 ,被吕后设计杀掉。 韩信死前后悔不用辩士蒯通的计谋,刘邦于是知道 蒯通曾教唆韩信谋反,本来下令要把蒯通给煮了,蒯通 却说:“跖(传说中的大盗)的狗对着尧吠,不是因为 尧不仁,只是狗本来就会对着主人以外的人吠。在那个 时候,我只知道韩信是我的主君,不知道有陛下。” 刘邦听了这番比喻,竟也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就 把他释放了。 接近皇帝的门路 秦朝亡国时,汉高祖刘邦进入当时的首都咸阳,看 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这诱惑 实在太大了,让他差点就想赖在那里不走。史书提到秦 国聚敛的珍宝之中,便包括了“狗马”,并且跟豪华的 建筑物、家具、宝物、美女并列,可见搜集狗马正是豪 富人家的成就之一,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日后,西汉长安城附近的皇家苑囿,就养着一堆“ 狗马禽兽”;在宫中服侍皇帝的“黄门”这个机构,也 掌管着“乘舆狗马”,也就是皇帝出行搭乘的车、名犬 与名马。汉武帝时期,还有专门为皇帝养狗的“狗监” ,而且在狗监工作的人与皇帝很亲近(但应该还是要先 去势,才能进入那里工作)。 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是出了名的爱钱与爱玩,他曾经 让狗戴上进贤冠、佩绶以玩乐。这件事情若传出去,官 员们大概会觉得很傻眼吧,因为进贤冠是当时一般文官 戴的冠,绶则是官员挂在腰间绑官印的纽带,冠与绶在 当时都是官员社会地位的象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此人 做官,以及官做得多大。 不只皇帝养狗,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到,诸侯王也养 狗。2015 年在扬州发掘的蜀秀河一号墓,是一座西汉 中期的小型墓葬,墓中出土的若干份奏疏,牵涉一桩寻 狗事件。这些奏疏由一个叫“遂”的人呈报给广陵王。 “遂”应该就是墓主,是广陵王的侍中(贴身近侍), 在位的广陵王则推测是汉武帝的儿子刘胥。 奏疏中提到一只官府饲养的狗名为“糜”,养在皇 宫中,曾经因受惊跑出宫外,事后又自己跑回来。后来 “糜”被人牵走,以至于官员们搜寻它长达数个月,直 到“遂”的家人找到“糜”,并查明牵狗的人是谁。 广陵王看起来似乎很在意这只狗,因为每一次“糜 ”失踪,侍中都要写报告;但学者们对于如何解读这些 奏疏还是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桩寻狗案显 示汉代人重视狗的生命,“从中可以看出一丝动物权萌 芽的意味”。 但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官员屡次上奏报告寻狗的情 况,可能只是由于狗是官府财产,官员担心自己因弄丢 官府财产而遭受处罚。目前这批考古资料还未公布,暂 时无法判断哪边的说法比较合理。 倒霉狗被做成香肉 狗常常出现在汉代人的生活中,但未必都是好事。 汉代人很爱吃狗肉,而战国时代就可以看到专门从事屠 狗的业者,汉代也依然存在。西汉的建国功臣樊哙,是 个敢在鸿门宴时,冲进去对项羽怒目而视的壮士,他原 本从事的就是屠狗业。 西汉中期的《盐铁论》还提到: 市场可以买到“ 狗?”,与杨豚、马朘、煎鱼、切肝、羊淹、鸡寒等其 他肉类料理并列,可见当时的人对吃狗肉习以为常。有 学者认为,狗?是将煮熟的狗肉切成薄片。 不只一般民众吃狗肉,贵族也吃。阳陵是汉景帝的 陵墓,阳陵的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动物俑,光是其中一 个从葬坑,就有458 只彩绘的雌雄陶狗。曾经担任考古 队队长、主持阳陵发掘工作的王学理认为,此从葬坑象 征宫廷的府库,其内的家畜应是食用或用于祭祀。那么 ,皇帝很有可能也吃狗肉。 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是西汉初期一位 列侯的妻子。这座墓的随葬品丰厚,包含不少食品。随 葬品的清单提到好几道狗肉料理。例如:用鼎盛装的狗 ?羹、狗巾羹、狗苦羹,应是几种调味不同的肉汤;还 有用盘盛装的犬其胁炙、犬肝炙,是不同部位的犬肉烧 烤;另外,还有犬肩、犬胾,胾是指切成大块的肉。 学者认为这几道菜肴名称中的“狗”“犬”有别, 前者是小狗,后者是大狗,看来不同种类的狗会被用来 做成不同的料理。在墓中盛放随葬食品的竹笥里,确实 可见到用竹签串起来的狗骨头残骸。 观察山东长清孝堂山东汉墓地祠堂“庖厨”画像石 的拓片,可以看到汉代人如何屠宰食用的犬只。画像下 方有一人牵着狗,旁边有一人持棍,看起来像是要敲击 狗;右下角有一口井,井的桔槔(利用杠杆原理取水的 工具)柱上挂着一只狗,旁边一人正持刀剥杀。在山东 嘉祥宋山村东汉墓地祠堂“庖厨”画像石上,画面右侧 也描绘了同样的屠宰场景。 顺带一提的是,汉人杀狗除了食用,也用来辟邪。 东汉末年的《风俗通》就记载,在城邑的四门杀狗,可 以辟盗贼。《风俗通》还提到当时有正月杀白犬、以血 涂门户,借此辟除不祥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