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作者简介
王永彬,字宜山,清代文学家,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修养己身而后教,治学甚广。著有《桥西山馆杂著八种》《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等。《围炉夜话》是其代表作。
内容简介
九 善谋生者,但a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b,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c是非可否审定章程d,而不必利于己。 【注释】 a但:仅,只。 b恒业:持久的事业。 c就:针对。 d章程:办事的规矩。 【译文】 善于谋生的人,只要让家人不分长幼内外,都能勤奋工作,干好本职就好,而不必刻意追求富贵;善于处理事务的人,只要针对事情的对与错及其可行与不可行做出决断并制定章程,而不必一定让自己有利可图。 十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a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b;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注释】 a生资:指人的资质。 b机巧:指善用心机和手段。 【译文】 不当得到的名利,竟然轻易得到了,看似是福,实则终将变成祸事;贫穷和困境是最让人难以忍耐的,但却能忍耐住,一定会苦尽甘来。 人的资质的高低在于是否忠诚守信,而绝不体现在用心机、耍手段上;学业好是以品德情操的高尚为标准,而绝不只表现在漂亮文章上。 十一 风俗日趋于奢淫a,靡所底止b,安得有敦c古朴之君子d,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e之大人,光争日月f。 【注释】 a奢淫:过分奢侈。 b靡所底止:没有止境。 c敦:淳朴,笃实。 d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e名节:名声与操守,这里泛指好的声望。 f光争日月:与日月争辉。 【译文】 社会风气日渐奢侈淫靡,以致没有了底线,真心希望出现像古代君子那样淳朴笃实、品德高尚的人来力挽这世风日下的局面。人心日趋退化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忠厚良善也正渐渐消亡,衷心渴望出现有着崇高威望的伟人用他那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力量来感召人心。 十二 人心统a耳目官骸b,而于百体为君c,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注释】 a统:统领。 b耳目官骸:指五官和身体。 c于百体为君:指在身体中居首。 【译文】 人心统管身体的一切,是身体的主宰,所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端正,不能昏聩出错。人的脸上长着眉、眼、鼻、口,看上去像个“苦”字(两个眉毛像草字头,两眼为一横,鼻梁为竖,下面是口,这就像个“苦”字啊),这就告诉我们,人只要活着,就不会有安逸的时候。 十三 伍子胥a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b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c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d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e降,可知天道好还f也。 【注释】 a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因此投奔吴国,发誓灭楚。后辅佐吴王阖闾,并与孙武一同伐楚,攻破楚都,掘平王墓,鞭尸复仇。 b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交好。 c恃:倚仗,凭附。 d刘季:即刘邦,汉高祖。古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行,刘邦排行第四,故称。秦末楚汉之争中,他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e侯景:南朝时梁人,先在北朝尔朱荣手下为将,后投靠高欢。高欢死后又附于梁,被封为河南王,后叛乱,破建康,梁武帝萧衍因此被困台城而饿死,侯景乃称帝。 f天道好还:指天理公道,善恶终有报。 【译文】 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而攻破了楚国的郢都,申包胥救楚王于危难而保全了楚国不至灭亡。由此可见,只要下定决心做事,就一定可以成功。 秦始皇灭掉东周那一年,恰巧后来灭秦建汉的刘邦出生了;南朝梁武帝灭齐国的那一年,后来反叛灭梁的侯景前来归降。由此可知,天理自有公道,报应不爽。 十四 有才必韬藏a,如浑金璞玉b,暗然c而日章d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e也。 【注释】 a韬藏:指深藏不露。 b浑金璞玉:指未经提炼的金和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人品质朴。 c暗然:没有光彩的样子。 d章:同“彰”,即彰显。 e已:停,止。 【译文】 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深藏不露,如同那未经加工打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目,日久自会彰显出光彩;做学问一定不能间断,就像那不息的流水与行云一般,每天都有所得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十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a,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b,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c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注释】 a余庆:留给后世子孙的福泽。 b余殃:留给后世子孙的灾殃。 c益:增多,加重,与“损”相对。 【译文】 凡做善事的人家,必然留给子孙福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留给子孙的则必是祸殃。由此可知,多做善事,为子孙留后福,才是为子孙做的长远打算。 即便是贤能的人广聚了家财,也容易让人不思进取而耽于享受;而愚笨的人一旦拥有了很多金钱,则更容易加重他的过失。由此可知,广积资财留给子孙,只有无穷的害处。 十六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a,姑息b者多有败行c,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d者转为上达e,则父兄之培植f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g大权,其感h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注释】 a成德:盛德。《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 b姑息:无原则地溺爱与纵容。 c败行:败坏的德行。 d庸愚:资质平庸而愚钝。 e上达:高尚。 f培植:培养,教育。 g当:担当,执掌。 h感:感化。 【译文】 常常见到那些对子孙严格要求的人家,其子孙容易成长为品德高尚的人;而那些对子孙迁就纵容的人家,其子孙往往不成器甚而道德败坏。所以,父兄长辈的教育至关重要。还可以看到一些天资聪颖的后辈不经意间成了品格低劣的人,而有些天资平庸的子弟反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这也说明了父兄长辈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高,那都是因为不能把一个“利”字看透;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总没有长进,那都是因为不能把一个“懒”字抛开。 崇高的品德足以感化他人,而品德高尚的人如能执掌高位而行使权威,感化他人便会特别容易,收效更快;富足的钱财只会拖累自己,而如果在混乱的社会中拥有巨额的财富,那么这种拖累尤其深重可怕。 十七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a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b仰望之人。 【注释】 a义理:此处指道理、合于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 b乡党:按周制,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里泛指乡里。 【译文】 读书不论天资高低,只要能勤学好问,对所有事都有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自然会有通晓人生道理的一天;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要因为出身寒门而自卑,只要忠厚老成,举止行为绝不违背道义准则,不做苟且之事,就一定会成为乡里敬仰的对象。 十八 孔子何以恶a乡愿b,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c鄙夫d,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注释】 a恶:憎恶。 b乡愿:指外表忠厚老实而内心奸诈的伪善之徒。 c弃:嫌弃。 d鄙夫:指人格低下的浅薄之徒。 【译文】 孔子为什么憎恶那些外表忠厚而内心狡诈的伪善之徒呢?因为这些人的“忠厚清廉”不过是些假面孔而已。孔子又为什么会嫌弃那些浅薄之徒呢?因为这些人只看重个人得失,都是些锱铢必较的俗物。 十九 打算a精明,自谓得计b,然败祖父之家声c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d者,必此人也。 【注释】 a打算:指算计。 b得计:谋划得逞。 c家声:指家族的声誉。 d元气:此处指精神内涵的蓬勃与奋发。 【译文】 算计得很精明,自以为得计,但将来败坏他祖上的美誉而招来骂名的,必定是这类人;朴实厚道的人,乍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培养并传递给子孙奋发图强精神的一定会是他们。 二十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 心中能明辨是非,处理事情才会坚决果断;做人能不忘廉耻,为人处世就不会有卑劣的行径。 1.只需花两个小时,就能轻松掌握高超的处世本领:221条格言,短小精辟。 2.迷茫?浮躁?空虚?读《围炉夜话》,它不仅能让你沉心静气,更能指点迷津。 3.作者和曾国藩同处一个时代,却经历了乾隆至同治五个时期,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大部分过程,阅历广博。 4.就像一位圣哲穿越百年而来,讲透了我们“安身立命”的症结所在。 5.陈果夫当年亲自作《重刊〈围炉夜话〉序》,鼎力推荐。 6.1947年,三峡计划首倡者宋希尚偶得此书,当即刊印,印数达十万册之巨。 7.书中金句: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势力人装腔作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 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 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