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读库(2002)
ISBN: 9787513340588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 录 吉井忍 遗孤的真正问题,在 他们回到日本后才开始。 日本战败后,中国东 北地区的“开拓团”踏上流 亡之路。不少日本儿童被 中国家庭收养长大,他们 后来被称为“残留孤儿”; 还有为生存或养活家人而 进入东北家庭的日本女性 ,被称为“残留妇人”。这 些残留孤儿和残留妇人在 日本被称为“中国残留邦 人”。 笔者是七〇后,在日 本,和我同龄或以上的人 ,接触过中国残留邦人相 关的信息不少。比如从中 国来的残留孤儿寻亲团, 八十年代在电视上被介绍 过多次;到九十年代,为 纪念“二战”结束五十周年 ,日本NHK与中国CCTV 共同制作的电视剧《大地 之子》播出后也广受好评 。然而,中国残留邦人回 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我 们知道的非常少。本次采 访始于2019年,日本年 号从平成到令和,而若聆 听受访者的诉说会发现, 七十多年前的战争,近在 咫尺。 汪楠当时十四岁,到 日本才一个礼拜,在东京 都江户川区的一所初中学 校,面对着陌生的老师和 同学,他们说着他听不懂 的语言。一个来自中国东 北的男孩子,完全不知所 措。 之后他如何成为华人 暴走族“怒罗权”的创立人 之一,与日本黑社会扯上 关系,在监狱里蹲了十三 年;后来他又为何组织了 为监狱里犯人送书的非营 利组织(回归本来)。我 们顺藤摸瓜思索下来,就 会发现这一切和“二战”、 战后,以及“日本遗孤”的 历史有关。 所以,这个故事还得 从七十多年前开始讲述。 日本遗孤“回国” 1945年,在中国东北 地区,除了日本军人,还 有一百五十五万日本人, 其中二十七万人以“开拓 团”的名义从事农业。8月 9日,苏联出兵东北,该 地区的日本人在混乱中随 军溃退,慌张逃散。 这时开拓团的情况特 别艰难,一是因为他们的 居住地离铁道沿线很远; 二是因为当时开拓团的青 壮年男性都被征兵到战况 激烈的南方,团里只剩下 老人、妇女和孩子。徒步 逃避的过程中,他们有的 集体自杀,有的在极度疲 劳和饥饿中因病死亡,也 产生了因父母死亡、与亲 人走散等原因而走投无路 的数千、数万个儿童。不 少日本儿童被中国家庭收 养长大,他们后来被称为 “残留孤儿”(或称“日本 遗孤”“遗华日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 化,首先从中国回到日本 的是残留妇人。很快,日 本国内媒体开始讨论还留 在中国的遗孤,日本政府 在报社的协助下,从 1975年开始进行关于遗 孤的公开调查。据报道, 包括残留孤儿在内的“中 国残留邦人”回国热潮在 1987年和1990年有过两 次,至今办理永久回国手 续的残留妇人共有4167 人(包括其家族的总数为 11530人),残留孤儿有 2557人(包括其家族的 总数为9381人)。。如 今战后已有七十多年,遗 孤的平均年龄达到七十六 岁(2015年日本政府调 查时)、七十岁以上的占 93.4%。另外,还有两 三百位遗孤在中国继续生 活,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愿 意在中国终老。 那么,日本遗孤的问 题是否已经解决了? 其实遗孤的真正问题 ,在他们回到日本后才开 始。 遗孤和遗孤的孩子们 (下文称“第二代”)在中 国当地的环境下长大,虽 然血统上算是日本人,但 语言、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都和中国人没有区别。回 到日本的遗孤,马上要面 对如何学会“外语”,也得 尽快让自己融人新的生活 环境,这些都是他们人生 的巨大挑战。有时候他们 再努力,日本社会的集体 主义和“排斥”氛围还是会 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奈或 委屈。(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