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质量管理

供应链质量管理
作者: 陈静//张小栓|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供应链质量管理
ISBN: 9787504767783

作者简介

陈静,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博士,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及质量管理方向研究,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北京科技新星”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相关文章40余篇文章,主讲《供应链质量管理》《质量统计学》以及《绿色供应链》等课程。

内容简介

1供应链管理概述 1.1供应链的概念 1.1.1供应链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供应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技术水平和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一般认为,供应链的理论源头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中国学者马士华对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描述: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利润。 清华大学兰博雄教授认为:所谓的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及零部件通过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过一道道工序,形成了最终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产品随着不断地完善而增值,最终交到用户手中,这一轨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论坛将供应链定义为:为消费者带来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以及信息,从源头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集成业务流程。 供应链协会(SCC)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涵盖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供应链协会从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这四个基本过程定义了这些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供应和市场需求、采购原材料和半成品、制造和装配、管理库存、跟踪和管理订单、建立分销渠道以及配送货物等。 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美国学者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程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因此,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Interface),从而使企业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D.Thomas(托马斯)和P.Girfif(格菲福)提出协调供应链的理论,即通过买卖双方、产销双方、库存与销售的相互关系,主张各合作公司之间一致“协调对外”,以便对顾客需求产生快速反应,使各成员保持竞争优势,获取更大利润。 从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供应链的概念,即它是围绕核心企业,上游连接供应商或供应商的供应商,下游连接用户或用户的用户,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的控制和流动,从采购原材料运至核心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制成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再由核心企业通过销售网络及物流运输将产品送到用户的指定地点,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送至终点形成的轨迹构成的一条完整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存在很多节点,这些节点分别由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构成,整条链条上的各个节点都非常重要,各节点之间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核心企业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好地开展合作,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接下来的几个节点会随之将问题演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整条链条的断裂或堵塞。 1.1.2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节点,各节点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供应链主要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和虚拟性等特征。 1.复杂性 供应链往往由多个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节点企业组成,因此供应链的结构模式呈现出复杂性。 2.动态性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从众多企业中筛选出来的合作伙伴,合作关系既是非固定式的,也是在动态中调整的。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需要随时更新,从而使供应链呈现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 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需求是拉动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 整个供应链系统中通常包括很多的供应商,不但存在供应商到多个客户的链,也存在供应商到供应商的链,甚至是“客户到客户”的链。“链”被“网”所替代,这些链条交会在一起形成了网络或网链结构。同时,节点企业既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不同的供应链之间形成了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5.虚拟性 供应链的虚拟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个协作组织,而并不一定是一个集团企业或托拉斯企业。这种协作组织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依靠的是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为了共同的利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由于供应链需要永远保持高度竞争力,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整合优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质量与企业生产效率、产品/服务质量、企业运营风险等息息相关。优化供应链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本书从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评价模型 、质量管理方法、控制策略、管理体系等多角度,探讨优化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相关解决方案,旨在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可为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