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精)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精)
作者: 编者:黄会林|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精)
ISBN: 9787303289431

作者简介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艺术学院创始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黄会林,解放前就读于上海培铭中学,后入北京师大附中。1950年,16岁的黄会林,中断学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着炮兵五一一团雄赳赳、气昂昂地唱着志愿军战歌,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回国,入工农速成中学读书后保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与著名作家绍武结婚。1958年提前毕业留中文系任教。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述要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分为 七个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 代、明代、明清①、近现代 。 一、春秋战国美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 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时代。这 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发生了 巨大的变动,在学术思想方 面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盛 况。春秋战国美学有六位代 表人物,还包括在美学史上 有重大影响的《易传》美学 和汉代美学。 第一位是老子(姓李, 名耳,字聃,约前571-约前 470),代表作为《道德经 》,全文大约五千字。他最 主要的美学思想是辩证思维 ,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所云:“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又如“天 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他的辩证 观,都是两两相对的,可以 相互转化,突出了相对性、 互动性。早在3000年前, 就能够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是非常可贵的。 “道”是老子哲学最核心 的部分,《道德经》中,“ 道”字出现了73次。老子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还有“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等。老子关于道的说法 ,是他整个思想集中的关键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位是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前 551-前479),儒家学派创 始者。《论语》是记载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其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孔 子重视仁的价值,他的核心 理念是“仁”,“仁者人也”是 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仁” 是一种可以扩展到全人类的 思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性 。孔子还有很多重要的语句 。例如,“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知者乐水,仁者乐 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三位是孟子(姬姓, 孟氏,名轲,前372-前289 ),他受业子思(孔子之孙 )之门人,是儒家代表人物 ,代表作为《孟子》。他关 于美学的独特命题是“充实 之谓美”“人格美”“美感共同 性”。 第四位是庄子(姓庄, 名周,约前369-约前286) ,代表作为《庄子》(内篇 7、外篇15、杂篇11,共计 33篇)。庄子是老子之后最 重要的美学家、文学家之一 ,他和老子最早抓住了美的 本质。老子的“无为而无不 为”,继之为庄子的“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庄子第一个 从美学的高度来讲美与真的 统一,“真者,精诚之至也” 。他的作品对人的审美心理 进行了描绘,并有关于精神 美、审美境界的表达。“庄 周梦蝶”这个经典故事是他 的一种审美观,一种审美感 受。 第五位是荀子(姓苟, 名况,字卿,约前313-前 238),代表作为《荀子》 。其核心理念为:“不全不 粹,不足以为美。”苟子强 调美的完整性、纯粹性,也 强调审美的心理。“心忧恐 ,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 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如 果心中忧愁恐惧,即使嘴里 吃着肉,也不知道是什么滋 味,即使耳朵听着悦耳的钟 鼓之声,也不了解音乐的含 义),这是苟子重要的美学 观。 第六位是公孙尼子(生 卒年不详),代表作为《乐 记》,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 美学著作。“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 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声音音乐的由来, 在于人性。 《易传》美学是中国美 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共十篇 ,突出了“象”的范畴,提出 了“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 两个命题,构成了中国古代 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对 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 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过渡环 节。汉代哲学中的“元气自 然论”和“形神论”,对魏晋 南北朝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汉《淮南子》关于美和 美感的论述,东汉王充《论 衡》关于真善美统一、文化 发展观的思想,在美学史上 都有重要的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 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出现了一大批美学专著, 是艺术自觉时代的产物。如 果说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是 “重善轻美”,魏晋南北朝则 变为“重美轻善”。此时期出 现了许多美学概念、美学命 题,并形成了体系,这与春 秋战国时期有着根本的区别 ,代表人物有八位。 第一位是曹丕(187-226 ),他继承了曹操的事业, 还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文艺思 想及美学观念。他的代表作 为《典论·论文》,强调了 审美和艺术创作,强调以气 为主,即个性的气质和艺术 的独特价值,是一种艺术的 自觉觉醒。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