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精)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精)
作者: 吴荔明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2版)(精)
ISBN: 9787301225219

作者简介

吴荔明:梁启超外孙女,梁启超二女梁思庄(北大图书馆原副馆长)女儿,北大城环系教授,著作文字散见于各杂志,现为梁启超研究最有权威的家族成员之一。

内容简介

清朝礼部尚书的堂妹 1891年公公梁启超19岁时与婆李蕙仙结婚,婆比 公公大4岁,是清 朝礼部尚书李端菜的堂妹。光绪十五年(1889)李以 内阁大学士衔典试 广东,当时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 颖畅达,受到李的 赏识而中举,李端菜当即看上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小伙 子,作主把自己的 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婚礼在北京李家举行,由李 端菜亲手操办,他 们完婚后始终恩爱如初,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李端菜舅公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比梁启超大40 岁。这样悬殊的年 龄,两人的认识会有“代沟”,但两人相识之后却成 了忘年之交,在思想 和学识上互相补充。李深受梁的思想影响,他开始接 受西方政治、学术 思想,趋向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良,康梁等变法维新 人物能受到光绪皇 帝的重用,是因为得到李端菜从中鼎力举荐。李端菜 在变法维新运动和 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发展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898年 6月光绪下“定国 是诏”宣布变法,7月,李端棻被授予礼部尚书职,主 管全国文教。不久 变法失败,李端菜任礼部尚书仅两个半月,因他积极 参与变法而被革职 发配新疆。可想而知,这对一位奋进的老人是多么沉 重的打击。1898年 10月中旬,他顶着秋风上路了,由于年老体弱,他病 倒了,停留在甘州, 1901年李被赦回原籍贵阳。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回到 贵阳后,追求民主 自由的志向不变,他在严修创办的经世学堂讲学,他 把卢梭与中国历史 上的圣人孔子、孟子相提并论,在学生中传阅梁启超 主编的《新民丛报》, 他又召集学生到家中给他们介绍赫胥黎的《天演论》 等。他的这些思想 遭到当地封建保守派的诽谤,当时贵阳街头曾出现这 样的诗:“康梁遗党 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磨;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 孟比卢梭。”“居心只 想做奸臣,故把康梁分外亲;此君曾被康粱误,复把 康粱再误人。”李端 菜以坦荡襟怀,泰然处之。1907年李端禁在贵阳逝世 ,终年75岁。梁启 超为他撰《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高度赞 颂了他的贡献和业 绩。他是一位一生为真理而斗争的可敬的老人!李端 棻用进步思想影响 教育堂妹李蕙仙,使她一直理解和支持丈夫梁启超的 事业。 “怡堂书室”中的新娘 李蕙仙婆虽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家庭生活 也较优裕,父亲很 宠爱她。但她这宦门闺秀与寒素之家的梁启超结婚后 ,第二年即1892年, 随丈夫一起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这也是她堂 兄李端菜对她的要 求,觉得她应当回去拜见翁姑,去尽晚辈的礼仪。梁 家是个贫苦家庭,祖 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 只有几间房屋。尽 管清贫,但梁启超的父亲还是把一间古书室布置成新 房,让新婚夫妇暂 住在这里。这间书屋起名“怡堂书室”,是梁启超的 曾祖父建的,这种环 境对自小在北方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姑娘来说,的确十 分艰苦,南方炎热 潮湿的天气,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及语言不通,生活 上有很大的困难,但 李蕙仙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悦。她努力适应南方的生活 环境,尽力操持家务。 1983年我参加“纪念梁启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大 会”,和梁家长辈及 表兄妹们一起,怀着极大的兴趣,到新会县茶坑村参 观公公梁启超的故 居。我们要亲眼看看年轻时公公和婆居住的地方。现 在这里已是县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迎接大会的召开,这里早已修缮 一新。故居共分三 处,第一处是青砖黑瓦的平房,造型别致,显出浓郁 的民族风格。有一 间正厅,一间便厅(偏厅)。两厅门前都有一个面积 不大的天井。正厅和 便厅中隔水巷,水巷有座石梯,通便厅顶的阳台。阳 台又一分为二,有 一半地方,覆盖着长形(原顶)的小楼亭,四角飞檐 小巧玲珑。从便厅 的天井跨进正厅的横门,进入小天井,只见一间古色 古香的屋子,就是 梁启超的故居。故居厅昂梁高,厅侧两边的耳房,有 小楼阁,阁上均有 走马灯式的曲折栏杆,给这座古建筑平添了雅趣。这 间故居是清末民初, 梁启超的父亲梁莲涧修建的。新会县在这里设置了梁 启超陈列室,陈列 展出了近年梁启超的后代献出的部分历史文物。 另两处故居是梁启超当年读书的地方,其中一处 是故居前面的“怡 堂书室”,这就是梁启超夫妇当年的新房,灰墙土地 ,典型的农舍。1893 年他们的长女、我的大姨思顺就诞生在这里。站在这 间简陋的小屋里,公 公和婆当年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在我脑中具体化了 ,我仿佛看见婆那 娇小的身躯抱着大姨坐在那屋里,我也想象得出当年 不懂广东话的婆是 怎样地努力去尽一个长媳的义务,正如公公在《悼言 》中说的:“先室李 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季女,累代清门,家学 劭茂。……启超故 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获 以为恒。夫人以宦 族生长北地,嫔炎乡一农家子,日亲井臼操作,未尝 有戚容。”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