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李斌的故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让我试一试”,这是李斌的一句口头禅。每当有攻 关项目需要攻克、有难题需要解决时,李斌总会站出来, 用平缓而坚定的语气说:“让我试一试。” 1983年,上海液压泵厂与德国海卓玛蒂克公司建立了 业务联系。经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牵线搭桥,上海液压泵 厂引进了该公司的斜轴泵生产技术,包括部分关键设备。 1986年3月,根据协议,上海液压泵厂要派遣第一批 技术工人去德国海卓玛蒂克公司瑞士冯劳尔分公司培训, 并作为劳务输出,在那里工作。在挑选人员时,几位领导 不谋而合:李斌是技术能手,第一个确定的人选就是他。 就在即将出国培训时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李斌 的心。那一天,和往常一样,李斌在车间里忙碌着。在机 床正常运转时,他拿起量规去测量刚才加工的零件。正巧 ,厂领导陪同一位外国专家来查看产品,领导准备把一个 经过精心加工的合格零件递给他看,这位外国专家居然不 屑一顾,这一幕情景映入了李斌的眼帘,他心里感到一阵 刺痛。此时,又一个情景在眼前浮现:有一次,一个外国 工程师拿起他们加工的一个合格零件说:“你们这个零件 在我们那里也许就是废品!” 外国专家和外国工程师对中国合格产品的轻视和轻蔑 ,给了李斌很大的震动,也在他心中升起了强烈的责任感 。“通过这次培训,一定要尽快地掌握数控操作技术,做 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担当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今后决 不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的产品。”李斌在心里对自己说。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李斌为出国培训作了充分的准备 。他在行囊中装进了《德汉字典》、《德语教程》、《德 汉口语手册》,《德语语音字典》,还有几盒德文语音磁 带。这些东西把他的行李塞得满满的、沉沉的。 来到瑞士冯劳尔液压公司后,李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借助带来的德语书籍,拼命地读、写、背、默、听,见 缝插针和德国同事“对话”,不久便攻下了德语关,还获 得了“二翻译”的头衔。 此刻,一台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就摆在面前,要掌握它 、驾驭它,谈何容易。数控技术由编程、电气、工艺、刀 具四大技术要素组成,在这家公司里,这四项技术分别由 四个部门归口管理,由四个工程师分别掌管,他们各司其 职进行调试和操作。而在这里培训的劳务工只做最简单的 辅助操作,他们只能看德国工程师操作,根本学不到真正 的数控技能,更不要说学会四种操作技术了。 追梦人李斌决心把这四项技术“自学”到手。每当有 外国工程师在做调试时,李斌都默默地跟在旁边,贴身辅 助他。外国工程师的每一个步骤、顺序、动作,每道工序 、每项工艺、每个输入、每种刀具,甚至每位工程师的操 作习惯,李斌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用脑子记录 下来。到了晚上,李斌就在公寓宿舍里回忆白天观察到的 东西——一个个步骤、一条条数据、一步步程序、一把把 刀具,把它们像过电影一样记录在本子上,而后进行仔细 地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技术要点,并形成完 整的操作链接。有时,他便会像自己操作机床一样用手比 划起来,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春去夏来,转眼到了8月。天气异常闷热。一天,随着 下班的铃声响起,李斌和同事们与往常一样准备下班。就 在这时,外方车间管理人员满头大汗跑进车间,手里拿着 一张零件加工图纸,对着李斌他们比划着,由于语速很快 ,其他人听不明白,而李斌听得很清楚。原来这位管理员 表示:这几天外方操作人员都去度假了,现在正好有一个 复杂的急件需要马上加工,客户明天就要来取货,眼下又 找不到会操作的人员。冯劳尔公司又有一个规定,为了技 术保密,是不让任何中国人接触到数控机床调试的。因而 至今在瑞士这家现代化的公司里,还没有一个中国工人调 试过数控机床,更别说能加工出合格零件了。事出无奈, 德国管理人员只得向中方救助。 那么,究竟由谁来呼应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场面很是尴尬。这时,李斌不紧不慢地来到这位管理员 面前,对他说:“先生,可以让我来试一试吗?” 听到李斌这句话,同事们心里都愣了一下:一没看见 你摸过机床,二也没看见你在电脑上编过程序,行吗?弄 不好要在外国人面前丢人的呀。 “好吧。”管理员耸了耸肩,无奈地回答。 在外方管理人员疑惑的眼神下,李斌接过图纸,仔细 看了看,想了想,从容自如地制定了工艺、编制了程序、 选择了刀具、调整了电气系统,继而一一输入电脑,四大 技术要素一气呵成。老外看得目瞪口呆。最后,李斌自信 地按下了电动开关。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零件开始进入加 工程序,不一会儿,一个零件在李斌手中独立完成了。这 位外国管理人员反复测量了这个零件,居然是合格品。他 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因为在他们看 来,一个中国学徒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独立加工合格零件 ,简直是个奇迹。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