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典/艺术文献集成
作者简介
朱象贤,清代人,曾受业于杨宾、沈德潜。著有《印典》。《印典》成书于康熙六十一年,全书摘录古今书中有关印章之纪事,论说及诗文。分类编次。是一部规模甚大的印学论著,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渊源,不外乎此矣。”
内容简介
印典卷** 原始 古印良可重矣,可以考前朝之官制,窥古字之精微,岂如珍奇玩好而涉丧志之讥哉!但去古久远,几昧从来,若不粤稽往昔,谁复知其根本。首录‘原始’,以著肇端。 **符玺 《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符玺’。 赤帝符玺 《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皇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玉玺 《春秋运斗枢》:黄龙五采,负图而出舜前,白玉检,黄金押,黄金绳芝为封泥两端,有文曰‘**有玉玺’五字,博袤三寸。 龟颔印 王子年《拾遗记》:禹治水,黄龙曳尾于前,元龟负青泥于后。龟颔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使青泥封记,其所使元龟印其上,后世印章皆肇此也。 玺节 《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注:玺节,如今之印章。乌巢玉玺 《拾遗记》:武王灭纣,樵夫牧竖探乌巢,得赤玉玺,文曰:‘水德方灭,火祚方盛。’字皆大篆。 传国玺 《录异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为传国玺。 印玺检奸 《后汉·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俗化彫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制度上 今之沿袭,始自古人,不师先世成规,焉证后人之失。然而时代推迁,变*不一,是非详考,鲜知取法也。兹集历代分别尊卑、质式,汇辑‘制度’二卷,少备考据。 制六玺 马端临云:秦以印称玺,以玉,不通臣下。用制乘舆六玺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又始皇得蓝田白玉为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方寸玺 《汉旧仪》:秦已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汉一作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羣臣莫敢用也。紫泥封玺 《汉书》: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盛以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柜中约署。《旧仪》云:皇帝绶,黄地赤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 皇后玺 《汉书》:皇后玺文曰‘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旧仪》云:皇后、婕妤乘辇,馀皆以茵,四人舆以行。皇后玉玺,文与帝同。 后汉灵帝册宋贵人为后,御章德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宗正读册毕,后拜,称臣,任位。太尉授玺绂,中常侍长秋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绂,奏于殿前,女使授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受,长跪以带后。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也。又蔡邕《独断》云:皇后赤绶玉玺,贵人緺音戈。綟金印。按,緺綟,色似绿,绶文也。 太后玺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子及妃玺,皆以金为之,藏而不用。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文献通考》:皇太子,黄金印,龟钮,文曰章。 玺章印 《汉官仪》:诸侯王,黄金玺,槖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高帝十一年,*名相国。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文献通考》: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秩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印章五字 《文献通考》:汉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数,用五纪。注: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之。官印五分 《汉官仪》:卿秩中二千石,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印,龟钮。尚书令印 《汉官仪》:尚书令,秦官也。汉初并用士人,铜印,墨绶,秩二千石。 佩双印 《后汉·舆服志》:佩双印,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至四百石皆以墨犀,三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縢贯白珠,赤罽蕤,诸侯王以下以綔赤丝蕤,縢綔各如印其质。或云:双印,二桃也,佩之以自戒也。予考《汉书》,载双印,刻书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青赤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又曰:‘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国化〔一〕,伏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便刚瘅,莫我敢当。’共六十六字。则双印即刚卯,而非印用之印章也。薨赠印玺 《后汉·礼仪志》:诸侯王、列侯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镂。文贵人、长公主铜镂。 复设玺印 《文献通考》: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三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中外官尚书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公将军长史、中二千石丞、正、平、诸司马、宫中王家仆、雒阳令秩皆千石,尚书、中谒者、黄门冗从、四仆射、都郡监、中外诸郡官令、都侯、司农部丞、郡国长吏、丞、侯、司马、千人、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雒阳市长、主家长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诸曹长揖擢丞秩三百石,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县国丞、尉亦如之,县、国三百石长、丞、尉亦二百石,明堂、灵台丞、诸陵校长秩二百石,丞、尉、校长以上皆铜印,黄绶。县国守宫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长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长相皆以铜印,黄绶。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禄大夫秩皆二千石,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尚书、谏议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议郎、中谒者秩皆皆六百石,小黄门、侍郎、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与服制递。 铁印灾符 《汉官解诂》:卫尉主宫阙之内,凡居宫中者,皆施籍于掖门,按其姓名。若有医巫僦人当入者,本官长吏为之封启传,审其印信,然后内之。人未定,又有籍,皆复有符。以当所属官两字为铁印。亦太卿灾符,当出入者,按籍毕,复齿符,识其物色,乃引内之也。封禅玺 《祭祀志》: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玉玺一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分。 女官佩印 王莽簒位后,征天下淑女。杜陵氏女为皇后,成同牢礼于西堂。备和嫔、美御,其和人三,位视公。嫔人九,视卿。美人二十七,视大夫。御人八十一,视元士。凡百二十人,皆佩印绂,执弓韣音读。 《印典》摘录了古今书中有关印章之事,对印章制度形成以来的有关事由作了详细的备述,其中不乏许多鲜见的重要史料史实,既可究印章之渊源,亦可见作者之苦心所在,堪称印学**的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