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决战第2部上下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9-1942.11)

斯大林格勒(决战第2部上下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9-1942.11)
作者: (美)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译者:小小冰人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149.80
折扣价: 89.90
折扣购买: 斯大林格勒(决战第2部上下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9-1942.11)
ISBN: 9787516813911

作者简介

乔纳森·M.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戴维·M.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最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

战略难题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从1941年6 月22日发动入侵起,一直延续至1942年11月19日苏军 的战略性反攻。普遍的观点是,这场进军唯一的一次 中断发生在1941年12月,严冬气候使苏联红军得以将 德国人从莫斯科门前击退;待天气好转后,德军便恢 复了他们惊人的进军,一路杀至斯大林格勒和更远处 。但1942年11月,借口又变了——苏军压倒性的兵力 优势、希特勒的胡乱干涉、遥远的路途和极度恶劣的 冬季天气,这一切拖缓并最终压倒了德国军队。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诚然,在1941年最初的战 斗中,苏联红军各级指挥层缺乏优秀的指挥人员,致 使德军多次达成合围,不到半年时间,红军损失的兵 力高达400万。但即便在这场战役(“巴巴罗萨”战 役)中,德军快速部队也经常超出己方后勤补给和依 靠步行及马匹的步兵支援梯队的范围。德军机械化先 遣部队每前进100—150公里便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 燃料、弹药和支援步兵赶上。停顿期间,大批苏军士 兵逃出德国人松散的包围圈,重新加入己方部队后再 度投入战斗。1941年间至少有两次,德军装甲或摩托 化师被苏联红军彻底包围,像第14装甲军通道战这种 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被困的德军部队能够幸免于难 ,完全是因为其自身接受过出色的训练,以及苏军指 挥员缺乏协调大规模部队实施反突击的能力。 德军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却失去了无可替 代的老兵;苏军输掉了每一场战役,却学到了新的经 验教训,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与他们战前的机械 化作战理念逐渐结合起来。在国家指挥级层面上,不 太能看出苏军的这种改善,因而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认 为他们的下属缺乏进取精神。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 茨·哈尔德,在1942年的日记中写下了阴雨天气和另 一些实际问题,可就连他似乎也相信苏联红军“虚弱 无力”。实际上,双方军队朝战术均等的方向发展得 非常快,这将给德国人的后续进军造成更大的问题。 至于战略和战役指挥,希特勒和斯大林确实会不 时干扰他们的战地指挥官,但是,这些独裁者插手干 预时,他们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苏德战争的第一年 和整个上半场,希特勒通常都会听从将领们的建议, 哪怕直觉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另外,他经常容忍态度 和缓的异议。例如胡贝将军,1942年8月曾打算率部 突围,可他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还在次月被擢升为第 14装甲军军长。当年7月3日,希特勒和将领们开玩笑 时谈及英国的做法,英军将领在北非失利一次就会被 解除职务,因而彻底丧失自主决策权。 更重要的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的战略目 标与战役、战术手段之间呈现出一种可悲的脱节。最 初的“巴巴罗萨”计划认为,一旦在苏联西部以一连 串合围战歼灭红军,苏维埃政权就将垮台,各个被压 迫的民族会把德国人视为解放者热烈欢迎。这种臆测 既低估了苏联通过庞大的预备兵源重新组建新部队的 潜力,也小觑了苏维埃政权掌控权力的能力。另外, 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偏见,再加上他们在被占领 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掠夺计划,最终也迫使大批潜 在的合作者投入苏联政府的怀抱。 为击败一个强大、不共戴天的敌人,必然要进行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但德国对此毫无准备。事实上, 德国人是杰弗里·帕克和另一些人所说的“西方战争 方式”的典范——坚信出色的训练、纪律和技术能够 赢得一场快速、果断、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将经济和 社会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可是,入侵苏联时,德国陆 军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的兵团不到20%,就连寥寥无 几的快速师,配备的也只是德制、捷克制和法制装备 的大杂烩,不仅在战术上毫不兼容,还导致远距离后 勤补给难以为继。其他部队的前进基本靠步行,大炮 和补给物资靠役畜拖运,与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相 差无几。 1941年12月失利后,德国人采取了增产措施,但 还是没有为这场战争实施全面动员。相反,位于东线 的三个集团军群,只有一个(“南方”集团军群)为 1942年的战役获得了重新装备的优先权,可即便是“ 南方”集团军群,各个师的兵力和装备也没有超过规 定编制的85%。例如,1942年战役发起两个月后,第 16装甲师到达伏尔加河,该师可用的坦克很可能不超 过75辆,师里的摩托化步兵也已严重减员。武装党卫 队这种精锐部队是唯一的例外,第二场攻势发起前, 他们的装备和兵力得到了彻底补充。必须指出,德军 士兵尚未踏入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街道,后勤和地理问 题便已削弱了德军的攻势。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