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历史的经验
ISBN: 9787309116076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人才与时代历史 我们现在姑且以人作中心来讲,上次讲了苏泰, 这次说到张仪。 为什么要说这两个人?要了解自己国家历史文化 的演变,尤其是在一个世界变乱的动荡时代,对于权 谋之术,不能不有所了解。过去大家都念过这一类的 书,也许因为各人生活的经验不同,而体认的程度也 有深浅不同。这几十年来,大家都有许多经历,以这 许多不同的经历,来看历史上的事迹,再看世界的大 势,观点就不同,因此读历史的观点也不同了。 我们都知道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人。不过以 他们个人做中心,而研究整个历史,特别要注意的是 :中国文化,由周朝开始行礼乐道德的政治制度,礼 乐道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到了春秋以后,非变不可。 这并不一定是由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败坏而演变, 而是时势所趋,非变不可。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最幽 默的,也是最有意义的话:“无可奈何,只好如此。 ”有些人对于环境和事务是这样,时代的趋势也是这 样。任何一个时代潮流,趋势来了的时候,就“无可 奈何,只好如此。”由春秋到战国,就是这样一个情 形,这是第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其次,周朝礼乐道德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是 所谓王道政治。到了春秋时代,就成了霸道政治,所 谓“霸道”一辞,并不是现代“不讲理就是霸道”的 意思,当时的霸道并不是不讲理,仍旧非常讲理。以 现代观念而言,列国之间的领导权,以武国或财力而 称尊的,称之为霸或伯。不走礼乐道德政治的路线, 走的是利害关系的路线。当然在利害关系当中,仍然 还有他的道德标准,这就是霸道政治的时代。到了战 国时代,也称霸道,但已经是霸道的末流了。这时的 霸道,到达了并吞,也就是侵略的阶段。这个时候, 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是强。到了这个阶段,天下所需要 的,就不是分封诸侯的封建制度,而需要统一天下为 一个国家,过去宗法社会的封建是要改变了。当时各 国之间,可能统一天下的,最有优势的是秦国,另外 还有南方一个新兴的楚国,但楚国始终无法与秦国抗 衡。至于太行山以东,黄河南北的这些国家,太老大 了,内政也太衰败了,始终处于听人宰割的状态。 牵涉到商鞅 研究历史,战国时的齐国、楚国,乃至韩、魏, 并不是不可为,但又为什么弄到如此,只能听秦国的 摆布?归结下来,不外是人才的问题。 好了,到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但是中国 的历史文化,即使世界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此:决定仍 是在人才。就是现代的历史,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 战秘史》这部纪录片以后,也深深感到人才是决定性 的关键。任何思想,任何精良的制度,都要靠人才的 创造和人才的推行。当时秦国所以能够在一百年内兴 盛起来,就决定在几个人身上。苏秦、张仪以前,秦 国在政治基础上,有一次很好的改革,就是用了法家 商鞅的决策,提倡法治,即所谓商鞅变法。商鞅这一 次在政治上所做的改变,不上是影响了秦国后代的秦 始皇,甚至影响了后世三千年来的中国,这又是一个 大问题。 商鞅当时改变政治的“法治”主张,第一项是针 对周代的公产制度。(有人说周代这个制度,就是社 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做法,是硬作比方, 似是而非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首先是经济思想 改变,主张财产私有。由商鞅变法,建立了私有财产 制度以后,秦国一下子就富强起来了。但商鞅开始变 法的时候,遭遇打击很大,关键就在四个字:“民日 不便”,这一点大家千万注意,这就讲到群众心理、 政治心理与社会心理。大家更要了解,人类的社会非 常奇怪,习惯很难改,当商鞅改变政治制度,在经济 上变成私有财产,社会的形态,变成相似于我们现在 用的邻里保甲的管理,社会组织非常严密,可是这个 划时代的改变,开始的时候,“民日不便”,老百姓 统统反对,理由是不习惯。可是商鞅毕竟把泰国富强 起来了。他自己失败了,是因为他个人的学问修养、 道德确有间题,以致后来被五马分尸。这等到有机会 研究到他的时候再说。可是他的变法真正成功了,中 国后世的政治路线,一直没有脱离他的范围。 由商鞅一直到西汉末年,这中间经过四百年左右 ,到了王莽,他想恢复郡县制度,把私有财产制度恢 复到周朝的公有财产。王莽的失败,又是在“民日不 便”。王莽下来,再经过七八百年,到了宋朝王安石 变法,尽管我们后世如何捧他,在他当时,并没有成 功。王安石本人无可批评,道德、学问样样都好,他 的政治思想精神,后世永远流传下来,而当时失败, 也是因为“民日不便”。我们读历史,这四个字很容 易一下读过去了,所以我们看书碰到这种地方,要把 书本摆下来,宁静地多想想,加以研究。这“不便” 两个字,往往毁了一个时代。毁了一个国家,也毁了 个人。以一件小事来比喻,这是旧的事实,新的名词 ,所谓“代沟”,就是年轻一代新的思想来了,“老 人日不便”。就是不习惯,实在便不了。这往往是牵 涉政治、社会型态很大的。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于 这种心理完全懂,于是就产生了“突变”与“渐变” 的选择问题。渐变是温和的,突变是急进的。对于一 个社会环境,或者团体,用哪一个方式来改变比较方 便而容易接受,慢慢改变他的“不便”而为”便”的 ,就要靠自己的智慧。这也是讲苏秦、张仅这两个人 的事迹,所应注意到的。 P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