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笔名、艺名、别号的故事
ISBN: 9787522529875
张颖震,男,江苏省重点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文学校园社团模范指导教师;编撰出版《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世界历史秘闻轶事》等书。 张壮年,男,资深文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出版有《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世界历史秘闻轶事》 《中国地名的故事》 《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 《中国市花的故事》 《绰号里的廉政故事》等优秀历史文化普及读物 。其中,《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世界历史秘闻轶事》图书版权输出到台湾地区,乃至韩国等出版机构,中文繁体字版入选台湾地区中学生历史课优秀课外读物。
茅盾最初的笔名是“矛盾”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茅盾,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一位富有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母亲陈爱珠是当地名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很有文学修养。茅盾从小聪颖好学,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底。他酷爱《红楼梦》,达到了能背诵全书的地步,他的文坛好友郑振铎、夏尊、周予同等曾专门在酒桌上考验过他,随意点了一个回目,茅盾当即背诵,一字不差。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雁冰”取意于“鸿雁来宾”之说,本是“雁宾”二字,后改为“雁冰”。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时,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曾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他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出任过董必武任社长的《民国日报》主笔,积极从事革命思想宣传。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他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被迫转入地下。 1927年8月,茅盾陪妻子到上海养病。这期间,他回忆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从高潮到失败的经历,回忆了复杂而严酷的斗争情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这年的9月茅盾开始他中篇小说《蚀》的创作。《幻灭》《动摇》《追求》为《蚀》的三部曲。当他完成《幻灭》的写作要发表时,考虑到当时自己正被敌人通缉,不能再署真名沈雁冰,于是便用了“茅盾”这一笔名。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一文中详细说明了他取茅盾笔名的过程:“《幻灭》写成后,那时候只有《小说月报》还愿意发表,叶圣陶先生代理着这个刊物的编辑。可是,在那时候,我是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人,我的真名如果出现在《小说月报》,将给叶先生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老板商务印书馆也不会允许的;为了能够发表,我不得不用了这个笔名,当时我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但在发表时却变为‘茅盾’了。这是因为叶先生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个伪名,怕引起注意,仍然会惹麻烦,于是代我在‘矛’字上加上草头,成了‘茅’字。百家姓中大概有此一姓,可以蒙混过去。” 至于为什么要选“矛盾”作笔名,茅盾也有详细说明:“为什么我取‘矛盾’二字为名,好像是随手拈来,然而也不尽然。‘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语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又总以为自己没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我对这样的人就不大能够理解,也有点觉得这也是‘掩耳盗铃’之一种表现。大概是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 茅盾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同时又是严峻残酷的矛盾中考验和磨炼了自己,逐渐成长为意志坚强的革命者,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写就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成为受人敬仰的一代文学巨匠。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茅盾在北京去世。 ………… 本书生动讲述了名人笔名、艺名与别号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