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的创新智慧/蓝狮子企业家智慧系列

王传福的创新智慧/蓝狮子企业家智慧系列
作者: 李大千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王传福的创新智慧/蓝狮子企业家智慧系列
ISBN: 9787308092227

作者简介

李大千,传媒人,营销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标杆企业研究,以找寻可以学以致用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现为《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华东办事处总经理、《销售与市场》资深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总策划。

内容简介

创新红绿灯下的“一慢二看三通过” 现在,“创新”已经是各个领域的口头禅、流行语,谈话中动辄就是 创新,一 度呈泛滥成灾之势。 但大家对创新的理解往往是五花八门,甚至是“瞎子摸象”。那么, 创新到 底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中,创新概念源自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 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部著作中明确提出:创新是指把一 种新 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基本包括下面五种 情况: 一是引入一种新产品,也就是创造出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者发掘出一 种产 品的新特性;二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创建大家在实践中还未 知悉 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企业开创以前不曾进入的市 场,即 开拓出一种新的渠道或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 源, 这是供应环节的创新;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形成一种垄 断地 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都属于这个范畴。 回归市场层面,这样的创新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微软通过产品的不断 更新 换代的策略来垄断市场:比如比亚迪通过“工人+工具”的半自动化生产模 式完 成生产制造的创新;比如苹果在移动PC、MP3、电纸书、游戏机之间找到功 能集 成的新市场空隙……这些都是对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的实践验证。其实 ,从众 多案例本身而言,创新就是打破惯性思维,借助某些技术或者跳出常规的 智慧, 把很多常态中的所谓“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一个显著特 点,创新 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市场破局的神方良药。 市场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竞争,把很多企业压在冰底,面对头顶厚厚的 冰层, 很多企业难以翻身,寻求“神药”的想法也就在心中潜滋暗长了。众所周 知,作 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既要面对不对等竞争,还要面对动态竞 争。一 方面,要跟资本、管理、技术等全面领先的跨国公司市场争夺市场蛋糕。 这种一 场接一场的不对等战役,多处于“逆水行舟”的危险处境。在很多时候, 如果稍 有松懈,就会被海水无情地打翻,甚至跌进无情的冰层间;另一方面,也 要跟国 内同行展开近距离的巷战。庞大的市场疆域,也造就了日新月异、千变万 化的 动态式竞争,让很多企业不得不以变制变。最要命的还不止这些,而是竞 争者 彼此之间往往非常熟悉,很容易复制或取代你现有的优势。由于相互之间 更为 了解,其竞争也就更显得艰辛。在这种竞争背景下,很多谋求快速发展的 中小 型企业一直身处“内忧外患”的竞争状态中。稍不留神,就很快会被对手 甩在后 面,“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已经成为竞争常态。尤其是随着生产过剩时 代的到 来,市场很容易被搅成一块巨大的泥团,跟随者难以实现超越,领先者也 无法甩 掉跟随者。换一个方式来讲,就是你今天凭借某一点创新超越了我,明天 我又 借助另一个热点超过了你。在此时,如果没有持续的、独特的创新模式, 企业不 仅无法成长,还会面临被竞争对手蚕食、拖垮,甚至被鲸吞的危机。在市 场的压 迫下,创新必然成为很多企业的唯一选择。 近十多年来,国内企业的创新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与全新变革:渠道创 新、 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都曾让人们耳目一新,甚 至赞叹不 已。但结果呢?很多创新就像流行音乐一样,匆匆地去,一如匆匆地来, 留下的 只是一丝丝慨叹。对此,甚至还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不创新等死,创新 是找 死。”事实不就是如此吗?三株凭借渠道创新,风光四年后,几乎是一夜 之间就 倒下了;秦池凭借传播创新,曾号称“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 辆豪华 奥迪”,结果也是昙花一现;凭借概念创新的“爆果汽”,在2003年由健 力宝公司 的主导下横空出世,但短暂的时尚旋风后,却是销声匿迹;汇源凭借产品 创新, 找到了男女需求差异化的切入点,将“他+她一”推向市场,就在行业一片 喝彩 的时候,可谁又料到创新道路“百战多”,最终倒在了充满掌声的舞台上 。类似 的梦断创新路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创新产品(企业)往往是风光了几年后, 就被 消费者无情地抛弃了,这也难怪有了“不创新等死,创新是找死”的偏激 论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创新的猝死和短命?为什么这些创 新不 能帮助企业走出泥潭,引领企业未来? 实际上,创新是一种长跑战略,而不少企业却把它看作短跑战术。目 前,很 多企业管理者都肯定地认为,创新就是想方设法地吸引消费者,以此达到 销量 的领跑。这原本没有错,创新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利润。但创新是一个 战略 体系,是伴随企业成长的“马拉松”,而不是帮助企业渡难关的阶段性战 术,也不 是仅仅做了“短跑”准备,就可以“乘风破浪”。企业要想护佑创新战略 走长远, 并能够产生长久的效益,企业必须有相匹配的管理、文化等综合能力。这 样,才 能让创新成为长跑战略。秦池光顾着做销量了,竟然连产品品质的基本原 则都 放弃了。这种创新如何走远?内行看行情,外行看热闹。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