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品读/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诸经品读/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作者: 李永贤//冯建超|主编:黄济
出版社: 江苏教育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诸经品读/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
ISBN: 9787549900268

作者简介

李永贤,山西平遥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地或是教育史和学校管理

内容简介

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先秦时期三百零五篇诗歌 。这些诗篇,实际上就是歌曲的歌词,可以用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 伴舞。因此,《诗经》中的诗与音乐联系十分密切,多数采用四言押韵的句 式,既易于记忆,也琅琅上口,易于歌咏。 《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周王朝分 封的各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 》《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 《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指周朝宫廷的 乐歌,包括《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颂》 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 》四篇,共四十篇。 作者与编纂情况 《诗经》中的作品创作时间跨越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反映了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西起山西、甘肃,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 山东,南到江汉流域)的社会状况。《诗经》的作者情况颇为复杂。“风” 乃民间创作,口口相传,根本无法考证其作者。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收 集民歌,以体察各诸侯国的民俗风情、政治得失,现代汉语中“采风”一词 即源于此。“雅”和“颂”多由乐官所作,属于集体创作,作者难考,即使 少部分诗歌由著名公卿、士大夫所作,也由于年代久远而难考其作者。总之 ,《诗经》的创作者来源复杂,分布地域广,身份各不相同。 《诗经》的创作者虽然复杂,但其编纂者十分明确。在《诗经》成书的 历程中,孔子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他选编出三百零五篇具有重要教育、文 化价值的诗篇,使《诗经))初步成型,也因此被称为“诗三百”。《论语》 中记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另外孔子还对“诗”做了配乐的工作。由于周朝的衰败,“礼崩 乐坏”,乐官流失,到了孔子时代,配合“诗”的演奏音乐早已流失散乱。 因此,孔子对“诗”的音乐做了重新修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这样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之音。”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子罕》) “诗三百”的地位在汉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秦代之前通常称《诗经 》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了 “五经博士”,将包括“诗”在内的五部儒家经典列为经,《诗经》因此得 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汉代,解释并传授《诗经》的共有四个学派:齐之辕 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 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太学传 授,传授者都是“五经博士”,其特点是重视诗句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阐述。 毛诗属古文经学,属于私学性质,其特点是重视原始字句的考证与原始含义 的发掘。东汉以后,古文经学兴起,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毛亨、 毛苌被尊为毛公;前三家诗则逐渐衰落,到南宋时已完全失传。今天,我们 看到的《诗经》,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诗》在每首诗前都有题解,称为 “小序”;《周南·关雎》前则有一大段话为“大序”,“大序”概论全经 。毛公所作的“序”,多以道德或政治观点对诗句进行解读。由汉至唐,学 者大都笃守《诗序》之说,直至南宋朱熹开始采用文学的观点解说《诗经》 ,在继承《毛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批判,这才逐渐恢复了《诗经》的 文学面貌。 《诗经》表现手法与主要内容 《诗经》的艺术手法,即所谓《诗经》“六义”:“风、雅、颂、赋、 比、兴”。其中的“风、雅、颂”前已述及,是内容分类;而“赋、比、兴 ”则是《诗经》的修辞手法。“赋”是平铺直叙的意思,即直抒情意,直述 人事,直言其事。例如:《击鼓》所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就是直接表达感情。“比”是比喻的意思,是借物为比,喻其实 事,具体形式有明喻、隐喻、借喻等。比如:《硕鼠》用老鼠比喻压榨农奴 的贵族。“兴”的本义是“起”,故又称“起兴”,一般用于诗句的开头, 通过描写一物联想到其他事物或情感,对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重要作用。 例如:《关雎》以景物为开头,描绘了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通过雎鸠联想 起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但有的诗是赋、比、兴两者或者三者兼用,例如《伐 檀》一诗即属此类。 在具体内容上,《诗经》中的诗可分为多类:农事诗、战争诗、婚恋诗 、宴饮诗、送别诗、讽刺诗、历史诗、赞美诗等。这些诗歌都反映了日常生 活、日常经验,包括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等。这一点对后世的文 学发展、诗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直到现在,日常性、现实性仍是中国文 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也仍然是文学作品的 重要素材。 《诗经》与现代生活 《诗经》最早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二 是用于贵族士人的日常宴饮和娱乐活动;三是表达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 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的文化教材。在当时,《诗经》的教育 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美化语言。古人阐述道理常常引经据典,“ 赋《诗》言志”,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载了孔子的 观点:“不学《诗》,无以言。”二是合音乐与文学为一体,有巨大的感化 力量,不仅能培养人的文学艺术素养,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为形成完美的人 格奠定基础。 除上述两方面的教育意义外,今天我们学习《诗经》,对于了解中国文 化与语言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中大量的成语和固定用语来 自《诗经》。了解这些成语和固定用语的出处与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这里举出一些比较常见的、来自于《诗经》的成 语。《国风》中的成语有:“窈窕淑女”、“鸠占鹊巢”、“忧心忡忡”、 “与子偕老”、“燕尔新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遇人不淑”、“一日三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七月流火”、 “未雨绸缪”等。《雅》中有“寿比南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投桃报李”、“耳提面命”、“明哲保身”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成语古今含义有所不同。比如:“鸠占鹊巢”在《诗经 》中是指妇归夫室(即女子嫁到男方家),今天则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 和产业等;“七月流火”在《诗经》中是指农历七月天刚黑时可以看见大火 星从西方落下去,如今则已被引申为形容暑热。 此外,中国人常把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 弄璋”、“弄瓦”也来自《诗经·小雅·斯干》,这本是一首祝贺贵族兴修 宫室的颂诗,诗中有两段分别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 弄之璋。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 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前一段的意思是 说:盖好了这栋新的宫室,如果生下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穿上衣裳,给 他玉璋玩弄。听他那响亮的哭声,将来一定有出息,地位尊贵。起码是诸侯 ,说不定还是君王。后一段的意思则是:盖好了这栋新的宫室,如果生下女 孩,就让她躺在地上,裹着襁褓,玩着陶纺轮。这女孩长大后是一个干家务 的好手,既不让父母生气,又善事夫家,被人赞许为从不惹是非的贤妻良母 。这首诗表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的分工不同,对男女婴儿的祝福也不同;一定 程度上也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鲁迅先生曾揭露和批判过 这种重男轻女的提法:生个儿子,便当做宝贝,放在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 ,手里拿块玉(璋)玩玩;生个女儿,便只能丢在地上,给她一片瓦(纺砖)弄 弄。因此,在现代生活中,不宜再用“弄璋”、“弄瓦”的贺词,以免产生 重男轻女的误会。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我们还需要做一些去粗 取精的工作。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