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作者: 董磊明 谢梅婕 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36.90
折扣购买: 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ISBN: 9787300324210

作者简介

董磊明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五部。

内容简介

乡村何以成为根

据说中国春节前的返乡潮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 打开导航软件可以看到,往日拥挤不堪的城市变得畅通无阻,而似乎已经人去屋空的乡村变得摩肩接踵。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年的奔波似乎都是为了这一段时间的团聚。一个个冷清的村庄似乎具备了超越时空的磁性,不再是边缘,重新 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中心。故乡是如此沉甸甸的一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不是过去的乡土和精神家园,而是当下生 活于其中的空间,当然这种生活不仅仅指居住在那里,也包含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是斩不断的联系, 是根。以我的理解,这可能是《故乡可安身》这本书希望告诉我们的故事。
故乡是由流动所创造的,没有流动,故乡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流动并非故乡所创造的,不是所有流动者都有故乡。早年 在华北地区做乡村调查,我发现,大多数村庄的历史都可以追 溯至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初年的移民规模巨大,但移民并没有因迁徙而有了故乡。我在我国东南部山区拜访村庄的老人 时,他们给我讲述数百年之前他们的先祖如何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故事,但是不管是迁徙出来的地方还是沿途曾经停留的地方,他们都不认为那是他们的故乡。故乡只是他们最终生根的村庄。
在人口的流动中,故乡之所以成为根,是因为故乡是活的,是与外出的人息息相关的,是流动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 故乡是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离开了故乡,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空间上的变化并没有切断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同乡同业、家乡会馆,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能够给他 们提供切实的支持。这种关系可能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 会和文化方面的。
故乡是灵魂的家园。许多人都希望衣锦还乡,也知道家乡可以接纳落魄的他们。流动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人们需要确定 性,而家乡就提供了这种确定性。尽管有时候这种确定性只是 精神层面的,但它的确对在外的流动人群是一种支持。
故乡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是人们可以回去的地方。作为故乡的村庄包含了多重含义,在这里人们通过仪式和活 动加强对村庄的认同,通过有形的互助加强彼此的关系,通 过密切的交往加深了解和熟悉。在这个空间中,流动和故乡互相塑造,流动强化了故乡的意义,而故乡也塑造了流动的方式。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不同于以往的人口流动的变革。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职业 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首先进入了一个市场,然后才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故乡成为他们的根,那里有割舍不断的联系,有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故乡, 需要根。
如果说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根,那么能不能留住根,如何留住根,这可能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本书作者给我们讲 述了一个扎根型城镇化的故事:在城镇化过程中,故乡的根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扎得更深。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没有消失,反而因为经济活动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加繁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进入城市,他们不仅没有割断与乡 村的联系,而且在乡村之外复制了故乡的关系。扎根的城镇化不仅让那些快速城镇化的人有故乡可以依托,减少了城镇 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且使中国的乡村没有因城镇化而衰落。
在记录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其中的内在逻 辑,本书正完成了这一任务。书中有细腻的描述和清晰的讨 论,在故事的呈现中告诉读者故乡何以成为城镇化中的根,也 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城镇化中,如何走出一条扎根型城镇化 的道路。通过本书我们得以在细节中看到城乡融合是如何实 现的。
当然,作为根的故乡也是脆弱的,需要不断被建构。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与扎根型城镇化不同的拔根型城 镇化现象,让乡村失去其物理空间,让乡村的文化符号湮灭在各种口号中。衷心希望政策设计者能小心地维护我们的故乡,不要让我们的故乡因某些政策而消失,不要用行政力量把我们的根拔掉。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3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