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8.20
折扣购买: 庄子諵譁(精)
ISBN: 9787506080248
南怀瑾,华夏智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解脱的人生 现在我们先开始研究第一篇逍遥游。逍遥两个字 ,并不是西门町那个洗澡的地方逍遥池。不过,那个 逍遥池也有一点取《庄子·内篇》的意味。在中国文 化里,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我们现在 常说,人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指修道人的 理想,如何去逍遥,等于学佛的人,要求得解脱一样 。在我看来,许多修道人,不但不逍遥,并且看他们 愈来愈苦。那些修道打坐的人,又吃素,又守戒,这 样那样,这叫做道吗?看他是一点都不逍遥。学佛的 人也是一点都不解脱,你说这是何苦呢?所以我们看 了《庄子》的题目,特别要注意。 《庄子》第一篇提出来逍遥游。逍遥是逍遥,游 是游。因为逍遥,才可以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 能够解脱,才能够得游戏三昧,才敢在人生境界里游 戏。如果人生不得解脱,这个人生根本就是一件痛苦 的事,如何能够逍遥呢?从哲学观念来讲,什么是人 生?我们可以给一个答案,就是痛苦的累积叫做人生 。那么,痛苦如何解除呢?就是要得到逍遥的解脱, 也就是庄子所提出来的逍遥游这个东西。《逍遥游》 全篇的内涵,首先就是人生要具有高见,就是普通我 们讲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 有见解,如想成功一个事业,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 ,是不可能的事。后来中国的禅宗,也首先讲求“具 见”,先见道才能修道,如果修道的人没有见道,还 修个什么道呢?等于说我们见到了金子,才想办法把 金子做成东西,如果连黄金都没有看到,只在那里瞎 想,有什么用!不仅是修道人必须先要见道,就是普 通人也要真正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如何做一个人 。所以,庄子首先提出来“具见”。 具见和比喻 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里告诉我们,具 个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现实的环境所 困扰,假使被物质世界所限制,被现实环境所困扰, 这个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刚才我们讲,人生是痛 苦的累积,那是指普通人,如果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 地,如果不被物质世界所限制,如果不被人生痛苦环 境所困惑,则人就可以超越,就能够升华。 这一篇里有两大重点,八九处的譬喻,告诉我们 人生以及真正的修养方法。谈到庄子的比喻,我们知 道,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与人的感情一样,是没有 办法用任何言语文字表达得出来的。我常说人与人之 间有误会,只因言语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当一个人的 情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时,只好哭!因为一个人哭 了,别人才知道这个人多情、伤心!他不哭,我们就 不知道他的情感。不然就哈哈大笑,笑得昏过去了, 别人晓得他高兴,高兴死了嘛!这个道理,也就是人 生的哲学。 另外也有最高明的办法,把不能表达的东西,转 个弯,用譬喻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几个大宗 教家,如释迦牟尼佛以及耶稣,都是善于用譬喻的。 庄子也常用譬喻,因为有许多地方,不用譬喻无法表 达。譬如说一个人很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比杨 贵妃还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我们也没有看过 ,不过拿那个来譬喻,就说明了那个漂亮的程度,这 样旁人就懂了。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有两个重点,用很 多的譬喻,第一个重点是具见,第二个是物化。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