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61.00
折扣购买: 为人文赋理
ISBN: 9787573916341
朱松纯 世界知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与计算、认知科学、机器学习、自主机器人等。曾任职于美国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认知科学领域多个国际奖项。 斯隆奖、马尔奖、赫尔姆霍茨奖得主,两次担任美国(联合英国)视觉、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跨学科合作项目负责人,两次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科学的统一数理框架。
历史关头:智能时代的文明与道路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华文化,包括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与传统习俗,有着高度的认同与自觉的维护意识。这种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基。 反之,对本土文化的不认同或者是对外来文化的盲从,则足以瓦 解一个民族的自信与团结,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近年来, 一些“崇美、精日、哈韩”的倾向在民间得到了纠正,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强大的主体性与内聚力。 然而,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人们在思想上却是十分矛盾和复杂,甚至是纠结和尴尬的,常常在自信与自贬之间摇摆。 中国思想的认知困惑与出路 人们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思想抱有自信与肯定的态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以国家形态存在的文明。但是,如果对照现代文明与科技仔细审视,其中到底哪些成分是灿烂辉煌的呢?思考这个问题会让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人们在微观层面上对中国思想多半抱有自贬与否定的态度。在今天的语境中,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易经、风水都被看作腐朽的迷信。比如,八卦本是启迪了二进制的伟大发明,现在却成了“胡扯”的代名词。中国文化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心”的深刻表述,如“心即理也”“相由心生“,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思想,却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受到了批判。 这种自贬与否定并非毫无缘由,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优秀的传统观念中确实混杂着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在现代科学体系面前不堪一 击,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由明朝官员、思想家袁黄所著, 是中国著名的劝善家训,主要讲述的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受到曾国藩等人的大力推崇,曾国藩的号“涤生”据说就是出自《了凡四训》。书中的一些理念能给予心灵很大的力量,如“命由我作,福自 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然而,《了凡四训》立论的根据却经不起推敲,这削弱了该书对现代人的影响。 像很多佛教经典一样,《了凡四训》通过讲故事来说道理,比如出自《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的这个故事。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首先,将子孙取得官爵归于墓葬的风水宝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归因(本书第 3 章会讨论风水的起因)。其次,“林”是福建大姓,“无林不开榜”只是统计相关性,金榜题名的林姓士子可能大都同该林姓老妇没有关系,无法说明行善与福报的因果关系(本书第 3 章会讨论佛家的因果报应)。再次,三年如一日施舍一个人,这种无差别的馈赠也不符合现代的社会经济学伦理。因此,虽然《了凡四训》劝人行 善积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论证的逻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另外,积德行善或者说利他行为的论证有赖于社会认知与多智能体演化模型的建立(都属于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这需要量化人生的价值目标,并确定行善与实现这个目标之间的因果链条。 这种宏观自信、微观自贬的认知特点,其根源在于中国思想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未能形成严格的数理体系与架构。在西方的传统中,很多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结论也需要通过构建严密的论证体系、 框架,才能将猜想变为定理,比如前些年轰动一时的庞加莱猜测。 正因为数理体系与架构的缺失,西方学者才认为中国缺乏严密的概念体系,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中国也未能像近代西方那样从哲学中导出强大的生产力,如数理模型、工程代码等。而且,这个数理体系与架构的缺失也导致近年来宣传优秀文化、推崇国学的努力遭遇巨大的困难,原因是其直接搬运的古代思想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伦理。 鉴于这种情况,本书用“中国思想”一词泛指中华文化、文明、 哲学与儒释道经典。书名中提出的“为人文赋理”是指为中国思想寻找数理模型与体系架构,指导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研究,将中国思想的先进性转化成智能时代的强大生产力。 这个数理体系与架构的缺失也导致近年来宣传优秀文化、推崇国学的努力遭遇巨大的困难,原因是其直接搬运的古代思想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伦理,西方思想体系很难接受“中国叙事”。这就使中国思想在面对现代西方思想时具有“挨骂”的问题。 其实,中国目前面临的不光是技术体系的“卡脖子”与“挨打”的局面,更长远的、深层次的是思想上的“挨骂”问题。自 2018 年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人已经普遍清醒地认识到“挨打”的事实, 放弃了幻想,提出了原始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但是,我们对 于“挨骂”的根源还认知不足,甚至摸不着头脑,还希望获得西方社会的认可,比如中国大学的文科教育体系(这里主要指文史哲政经法) 和院系课程设置,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照搬西方体系构建的。 那么,如何构建中国思想的数理体系,将中国思想的优势转化成先进生产力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医的例子。中医也一直处于“宏观自信、微观自贬”的困境。大体上,很多人都承认中医、中药是有用的,有时甚至有着神奇的功效。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例上,中医的病理和药理就很难解释得通。从西医的科学体系来看,中医的说法基本站不住脚。然而在这方面,屠呦呦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她和团队通过收集整理历代医学典籍、本草、民间方药,据说在 2 000 余验方的基础上,筛选了 200 多种中药做实验,并于1972 年成功提纯了青蒿素晶体。2015 年,屠呦呦先生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当然,青蒿素如何治好疟疾的药理和病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屠呦呦先生的努力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药。比如名字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的雷公藤,现在就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就在屠呦呦获奖的同一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篇利用雷公藤提取物治疗肥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了世界顶级期刊《细胞》 (Cell)上。 过去的实践表明,将中国古代思想简单照搬到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萃取中国思想中的优秀、有效的成分,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演化的规律,建立贯通古今、融通中西、横跨文理的科学体系,熟练运用中国思想的优势,去构建足够引领人类文明演化的新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 年 6 月 2 日)所指出的。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中国思想认知困难的问题大约在10多年前触动了我。当时一位博士来 UCLA 访问,他带来一套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小说。作家都有十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贾平凹的小说描述了陕西农民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命运与挣扎,有着传统思维的淳朴农民,遭遇了急剧的社会变化,他们来到现代化的城市,面对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知所措。贾平凹小说中对这些小人物的坎坷命运的具象描写,让我联想到从农耕文明中发展而来的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惨烈遭遇。 我从小在中国农村长大,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后来在美国生活了28年(1992—2020),深感中国思想相较西方文化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说到中国思想的优势,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因为自1919年 五四新文动以来的 100 多年,中国的知识阶层都在反思与批判中国思想,而当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出身的人,都没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国的子学、经学。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 学》一书中指出,人生有三种问题:第一种是人与自然的问题;第二种是人与他人的问题;第三种是人与自身生命局限性的问题。西方科学解决的重点是第一种问题,中国思想解决的重点是第二种问题。中国思想对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熟谙与智慧,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碰撞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正在步入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的人类如何构建自己与通用智能体的伦理关系具有启发作用。我将在后文中讨论中国思想的这个优势,下面先用一段话来概括:中国思想是根植于人类认知架构基础上、由“心”驱动、推己及人、在几千年的世俗社会中演化而来的智慧结晶,中国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复杂决策体系。 有意思的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通俗来说就是要重造能够匹配人类各种能力与智力、符合人类情感与伦理价值的通用智能体,包括实体的机器人和虚拟的数字人。训练通用智能体类似于培训学生,需要赋予其思想(世界观)、价值取向(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人生观、社会观),而且除了个体层面,还需要在更大层面上构建 智能社会的整体。因此,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构建文化思想的理论 根基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下文先讨论二者的关系。 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重磅力作! 朱松纯教授是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斯隆奖、马尔奖、赫尔姆霍茨奖得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蓝图”系列shou次呈现了朱松纯教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哲学思考。 从通用人工智能视角看中国思想,为中国思想构建数理体系! 《为人文赋理》一书开创性地将中国思想与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一次对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深刻思考,也是对未来智能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是跨越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的著作。 重磅专家作序,一众大咖集体推荐!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郑南宁,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饶毅倾情作序!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罗杰波,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熙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Unitree宇树创始人/CEO/CTO王兴兴重磅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