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简·奥斯丁(精)/企鹅人生
ISBN: 9787108047199
卡罗尔·希尔兹(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凭借《斯通家史札记》(The Stone Diaries)蜚声**文坛,先后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全国书评界奖、普利策奖、奥林治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两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希尔兹**欣赏 1 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而她自己的作品也带有明显的奥斯丁式的风格,文字简洁,从容,笔下的人物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性命运,但借助略带悲悯和讽刺的语言,传达出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流露出明显的人文主义情怀。
**看来,简·奥斯丁属于那个几乎遥不可及的 过去。据我们所知,她没有留下*记,没有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giniaWoolf)那样的录音资料,*没 有一张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那样的照片— —尽管艾略特本人矢口否认照片中的是她本人。然而 ,目前存世的所有资料都表明,她无疑是一位相貌平 平的女子。 简·奥斯丁倔强的沉默,大大掩盖了她显然健谈 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她不透明的生活状态,是由 于和姐姐卡桑德拉(Cassandra)的生活重叠在一起 ,后者为她提供了伪装,或者至少说掩盖了她的生活 。姐妹俩的生活彼此渗透,抵消了可供识别的部分。 (卡桑德拉有一段**评价,形容妹妹是“我生活中 的太阳,快乐时锦上添花,悲伤时抚慰心灵”。)她 俩相依相伴,这种命运的安排影响着彼此的生活,同 时也体现在妹妹的小说中,不断引发人们对创作行为 的本质提出质疑。艺术从何而来?它又怎么会源自平 凡,就像这位自学成才、埋首于汉普郡(Hampshire )乡间的教区牧师之女。她究竟是什么人?她的作品 究竟想取悦谁?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三个,抑或众 多形形色色的无名读者?他们代代相传,以不同的音 高频率议论纷纷,其影响力随着欣赏口味和价值观的 变迁而悄然壮大。 简·奥斯丁存世的书信共160封,都写于二十岁 以后。还有很多信件在她去世后毁于卡桑德拉之手。 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些被抛弃的信件*能揭示真相 ,也*引人入胜。不管怎样,我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倾 听她不设防的心声。她一贯的嘲讽语气不但没有增强 反而削弱了她的真实语调。她的自我描述带有保护性 ,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对他人的描述又常常带着打 趣的口吻,或者不留情面。她下笔神速以求文本能够 反映自己的心声。这种书信写法,在当时颇*欢迎。 所以,其看似松散而又令人屏气凝神的书信风格并非 随意而为,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奥斯丁家有八个孩子,只有两人没有享*过画像 的殊荣:简和她的残疾哥哥乔治(George)。我们现 在有两幅卡桑德拉给简·奥斯丁画的非正式的素描像 。一幅是拱背曲肩的背影图,显得人物又矮又胖,毫 无美感可言。另一幅,画中人物脸庞圆润,唇型小而 平直,传达出一丝心不在焉、满腹牢骚、因过于理智 而落落寡欢的神情。画中的她,目光斜视,望着平淡 无奇的远方。人们都说,平淡无奇是她一生的写照。 侄女安娜(Anna)很崇拜她,曾经满怀崇敬地描述过 这位姑姑的种种容貌特征:“她具备这么多优点,却 没能成为风姿绰约的女子,这太令人费解了。”话的 意思很明显,简不是美女,尽管她有幸逃过天花之疾 ,而很多同龄人却因此容颜损毁。奥斯丁家的一位朋 友曾说,她那稚子般的神情是如此“充满活力而幽默 感十足”。许多人描述过她纤细的身材,有几个人提 到过她活泼的举止和敏捷的步态。她的头发是黑色还 是金色?这个问题的答案因观察者距离的远近而迥然 不同。不过,奥斯丁家族的后裔收藏的一绺头发证实 ,她留着深棕色的卷发,里面夹杂着些许灰丝。她的 一位邻居是知名作家玛丽·米特福德 (MaryRussellMitford)。米特福德就相当刻薄地 将她比作扑克,说她“身材僵直,刻板,不苟言笑。 ” 读者之所以对简·奥斯丁的容貌感兴趣,有满足 好奇心的成分。但主要原因是,众所周知,在她那个 时代,出众的美貌偶尔也会眷顾那些像简·奥斯丁这 样家产微薄的女子。美丽有价,历来如此。在安排嫁 妆时,诱人的魅力也会被非正式地当成一个因素加以 考虑。相反,才华却很可能会起到减分的作用。聪慧 的女子往往难以驾驭,而驾驭女人是丈夫的责任。 简·奥斯丁身为“婚恋小说”作家,却终身未嫁 。人们必然想知道,无论漂亮与否,她的容貌到底在 其中起了多大作用。近年发现的一幅侧面剪影像,它 模棱含糊的轮廓,似乎让人联想到一个面容姣好、甚 至“漂亮迷人”的简·奥斯丁。此画引起的轰动非同 凡响,人们满怀希望,无比兴奋。这也说明了奥斯丁 深*喜爱的程度。不光读者,可能还有学者,都热切 地相信上天终究待奥斯丁不薄,因为这意味着她对自 己的选择拥有*多的掌控力。很多人都怀疑,卡桑德 拉作为肖像画家并不可信,身为姐妹之情的见证者甚 至不怀好意。可惜,这幅剪影像的来历始终未能得到 证实。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