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成的历史: 从《子夜》到《白鹿原》的中国新文学之变
作者简介
张宇奇 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国内某大型中央企业。 曾发表作品《“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再回眸》《王亚南与资本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抓实干》《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收入差距问题与政府经济政策》等。
内容简介
第四节 老通宝与赵伯韬:土地资本与金融资本 茅盾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子夜》创作的最初设计已经包含了“都市—农村交响曲”的构想,尽管《子夜》的终稿缩小了范围,但故事当中已经蕴含了许多必然与都市牵扯、互动的农村线索。比如上文提到的吴老太爷和冯云卿,再比如“诗人”范博文为社会学系大学生吴芝生破解“男女之大防”: 哼!你真是书呆子的见解!“男女之大防”固然要维持,“死的跳舞”却也不可不跳!你知道么?这是他们的“死的跳舞”呀!农村愈破产,都市的畸形发展愈猛烈,金价愈涨,米价愈贵,内乱的炮火愈厉害,农民的骚动愈普遍,那么,他们——这些有钱人的“死的跳舞”就愈加疯狂!有什么希奇? 将弹子台上徐曼丽舞蹈的身姿比作“死的跳舞”,是爱说俏皮话的范博文少有的严肃。但“农村愈破产,城市愈畸形”,这其中难以被清晰观察到的因果关系却直接通向必然的绝路。倘若农村还留有血肉躯体,就能供豺狼虎豹继续生存,也能为进城的“半封建”地主输送营养。一边是山穷水尽,另一边却是肆意狂欢,此番怪象或许将是“都市—农村交响曲”曲终前的悲歌。相似的怪象不仅反映于都市中“死的跳舞”,也同样徘徊在农民亲眼所见的困惑中: 老陈老爷也是很恨洋鬼子,常常说“铜钿都被洋鬼子骗去了”……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 《春蚕》中的老通宝所看不明白的怪象就是“丰收灾”,就是他从没见过的“绿油油的桑叶白养在树上等到成了‘枯叶’去喂羊吃”,就是明明被老天爷赏了饭吃却还不能顺遂,所以他更要去怪那些从未见过的洋鬼子。依旧是无法被清晰观察到的因果关系,老通宝只能见到结果,但也知晓必然有其不能见到的“因”。而这“因”的根源如同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之于中国。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供需不协调、产能过剩等,进而表现出社会全面的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等现象。但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怪诞之处,特别表现为由农村的破产而引发的购买力的崩塌,这又与中国农村“半封建”的经济性质紧密相连。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变成了世界上硕果仅存的使用银本位的国家,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陆续采用金本位制,因此世界白银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汇率,进而波及中国的经济。其原因在于,对金本位制国家来说白银只是商品,但对于中国,它是极为重要的通货。所以当国内的货币体系与国际的白银贸易之间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时,所谓“通货”并不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以此为背景,当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多数国家逐步采用金本位时,全球白银开始持续贬值,由此导致的白银汇率下降与国外物价的相对上升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继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但也正是因为相同的道理,当 多数国家在 1931 年后因大萧条的影响而放弃金本位,并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应对危机时,依旧使用银本位的中国发生了急剧的货币升值。 简而言之,白银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急剧升值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由于白银相对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导致白银外流、国际贸易的逆差增长,以及国内通货的紧缩;二是国内商品对国际商品在价格上失去优势,从而一方面失去了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因大量廉价外国商品的进口而失去了国内市场。综合来看,白银外流造成的货币紧缩及廉价外国商品的进一步涌入,都对国内商品的价格形成了极大的下行压力。 1. 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出发,再现20世纪中国“反封建”历史使命的演变历程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文学。从20世纪初茅盾的《子夜》到世纪下半叶的《白鹿原》,中国的新文学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相对地,新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新思想是时代出现变革的先声,更起到了凝聚人心、唤醒大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通过重温上个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系列经典作品,以“封建与反封建”为思考主线,聚焦时代关切之变,带领我们重走20世纪中国历史演进的思想道路。 2. 重温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重识那些绕不开的作家与作品,回到历史现场 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挥了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民族危亡,还是百废待兴之际,茅盾、丁玲、柳青、陈忠实……这些20世纪的中国作家自觉地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前途,勇敢地承担起破旧立新的时代使命。通过创作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白鹿原》来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的历史。 3. 北大教授韩毓海作序推荐,青年学人张宇奇立足当下的全新思考 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各自反映了作家身处时代的某种特质。青年学人张宇奇博士通过文本细读,洞察深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问题,在百年的时间跨度中为历史把脉,并得到北大教授、“中国好书”得主韩毓海的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