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马克思(典藏版)(精)/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ISBN: 9787300276540
第一章 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学术型的和其他类型的)读者所 知悉的作为“马克思”的马克思所经由的语境,并未被勤 勤恳恳的传记作家(通过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发现 。这种语境首先是由马克思所创建的,并在他生前一直被 他人建构,然后在他逝世接近30年后,又重新被他人建构 。这一(传记性的和文献性的)语境对大家普遍认为马克思 是谁,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马克思曾经是谁,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可以说,在影响我们对马克思的认知方面,马 克思之后的传记作家和文献编纂者——在担当这一角色时 ——比他本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即使他本人也曾试图为自 己树立声望)。更确切地说,他一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自述 已经被以各种方式范式化(assimilated),以强化那些或 多或少经过授权的传记作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所认为的我们应该了解关于他的“生平和思想”的观点 。 当然,由于马克思当时还在世,还在思考,还在写作 ,所以,以一种交织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日常”语境 来书写马克思是很恰当的。马克思本人也并非从一开始就 知道他能成为后世语境中的“伟人”或“伟大思想家”。 即使当他向假定的读者展示自己并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 的视角与传记作家的视角也是不同的。他的视角是前瞻性 的,以行动为导向;传记作家则以回顾性的眼光去看待一 些“业已完成”和“被知晓”的事情。这些叙述都是一种 措辞,既非偶然的日常的(因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已 经结束的人生故事),也非公共宣传性的自传式的(因为马 克思的自我刻画也肯定如此)作品。 本章根据上述分析对我们关于马克思的所想和所知进 行了回顾和反思。然而,与其他关于马克思的传记不同的 是,本章是从马克思本人在生前是如何展现自己的生活开 始的。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以“日常”视角对于 自己的看法与传记作家所建构的“众多的马克思”之间存 在的偏差。马克思论著的全球性流通和传播,也使得马克 思在任意版本——包括真实的和想象的——中的形象(但是 在各种常常不一致的“伟人”和“伟大思想家”的表象中)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在这里,我们将详细讨论这 些“众多的马克思”,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顾及传记的“ 基础知识”,以便我们能够对马克思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 有所了解(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其他人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这样,我们读到的关于马克思的内容和马克思的原著, 以及我们现在对政治的看法,都可以在接下来的概念性章 节中以一种很好的方式进行对话。 一、马克思的自传式叙述之一 马克思的第一次传记性自我塑造很少被传记作家和评 论者注意到,然而,当29岁的他开始回顾自身,并出现在 预期的公众视野中时,这一塑造在他的早期活动中标示出 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interesting point)。即使下文所 阐述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的传记事实,对于许多读者来说 已经相当熟悉。但是,我所关注的马克思本人对于这些传 记事实的看法,将给它们带来迥然不同的意义。这些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