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精)

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精)
作者: 杨多杰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精)
ISBN: 9787111572312

作者简介

杨多杰: “多聊茶”创始人 历史文献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 中国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顾问及嘉宾 北京电视台《生活面对面》《生活2017》等节目常驻嘉宾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微信北京同城大号“掌上北京”特约撰稿人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 音频课程:《解读茶经》《跟着古诗学品茶》《解读续茶经》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内容简介

01 为何大家都送茶? 中国人爱送礼,而礼品首选就是茶。送茶,可谓是老少皆宜百无禁忌。以至于很多人从来都不买茶。因为送的茶太多,根本就喝不完。有一次在首都图书馆做茶文化讲座,和听众聊起了平时都喝什么茶的问题。席间一位老大爷坦言,谈不上喜好,人家送什么就喝什么。 话糙理不糙,这种喝“礼品茶”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喝了一辈子茶,愣是没进过茶叶店。平时,主要就喝送来的茶。真要是想送别人茶,就从家中众多的礼品中挑选一份就是了。至于能不能喝到安全可靠的好茶,那就完全是撞大运的事情了。中国人被动饮茶的局面,可谓是茶礼之滥觞。中国人送茶,可谓是一种文化现象了。 乾隆皇帝爱送茶 不光是老百姓间,国与国之间也爱送茶。茶,自古就是颇受欢迎的国礼之一。当然在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茶礼观”之下,由于赠送的主体不同,送茶的性质也迥然各异。比如,大国向小国送茶可称之为“馈赠”。若是小国向大国送茶,那就属于“进贡”了。如今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肯定都属于互赠国礼了。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爱喝茶。其实,他也十分爱送茶。按今天的话说叫分享,按当时的逻辑就是“赏赐”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乾隆皇帝就赠给了大量的茶叶。查阅历史档案,清单如下: 拟赏英咭唎国王:普洱茶八团,六安茶八瓶,武夷茶四瓶。 酌拟加赏英咭唎国王:普洱茶四十团,武夷茶十瓶,六安茶十瓶,茶膏五匣。 拟随敕书赏英咭唎国王:普洱茶四十团,武夷茶十瓶,六安茶十瓶,茶膏五匣。 酌拟赏英咭唎国正使:茶叶二大瓶,砖茶二块,大普洱茶二个,茶膏二匣。 酌拟加赏英咭唎国正使:普洱茶八团,六安茶八瓶,茶膏二匣。 酌拟赏英咭唎国副使:茶叶四小瓶,女儿茶十个,茶砖二块,茶膏一匣。 赏副使之子哆妈·嘶当东:茶叶二瓶,砖茶二块,女儿茶八个,茶膏一匣。 赏英咭唎国贡使带赴热河官役总兵官本生、副总兵官巴尔施二名:茶叶各三瓶,砖茶各二块,女儿茶各八个,茶膏各一瓶。 拟加赏总兵官本生、通事娄门等四名:茶叶各二瓶,普洱茶各二团,砖茶各二块。 乾隆皇帝不愧是十全老人,送茶礼都和一般人不同。当然,人家这不叫送茶,通篇充斥着一个“赏”字。 既然要赏,自然出手要阔绰大方。就乾隆皇帝赏给马戛尔尼使团的茶叶,估计两辆金杯车都拉不走。不仅出手大方,而且品种还十分齐全。粗略统计,其实以普洱茶为主体,兼顾六安茶、武夷茶、砖茶、茶膏等种类。而且乾隆这份茶单,也充分体现了咱们中国人送礼的周到。国王虽然没来,但是也要带上一份茶礼回去。正使之外,副使也别跟着白忙活。虽然副使的儿子没有什么职位,但大老远来了也别让孩子空手回去。总结起来,就是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历史上的这次会晤,是一场经典的“鸡同鸭讲”式对话。马戛尔尼使团试图建立的外交,在乾隆皇帝眼中只不过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现代外交和古老朝贡,有着质的不同。英国和清朝间未能建立外交,远不是下跪问题那样单纯。从乾隆茶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天朝上国的姿态。要想融入外交体系,乾隆皇帝要先学会“送茶”而不是“赏茶”。 主席、总理都送茶 新中国成立之后,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国礼。1972年尼克松访华,史称中美邦交的破冰之旅。中美领导人好多年不见面,怎么也得送点见面礼。但美国富得流油,有什么东西能镇住他们呢?思来想去,能当此大任的只有茶叶。 在两国元首会晤间,周恩来总理代表毛主席送了尼克松一份茶叶。尼克松用手一掂,轻飘飘的没有分量。再一打听,合着一共才给了四两茶叶。难道中美两个大国的握手言欢,才值这不到250克的茶叶么?尼克松虽然谈不上愤怒,但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周总理看出了尼克松的心思,估计这老外是挑理了。周总理不紧不慢地和他解释道,此茶非彼茶,这是大红袍,比龙井还要珍贵百倍。我们中国一年产茶上万吨,可这大红袍一年才能有八两的产量。毛主席送您四两大红袍,这就相当于是中国茶的半壁江山了。 周总理此言非虚,大红袍的确非常珍贵。细分起来,这种名茶还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母树大红袍,仅留下来六棵母树。毛主席送给尼克松的茶,就是出自这六棵母树之上。第二类是纯种大红袍,是利用无性繁殖技术,通过剪取母树大红袍的枝条,培育采制而成的大红袍。换句话说,基因一样只是移花接木而已。再有一类就是拼配而成的大红袍,也叫商品大红袍。如今市面上能喝到的大红袍,大多数是最后一种。 除去毛主席送的大红袍,周总理自己也给尼克松备了一份礼物。尼克松打开一看,敢情还是茶叶。只不过,品种换成了中国名茶——六安瓜片。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送礼选的都是茶叶。想必,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以茶送礼的习惯,随后延续了下来。1997年香港回归后,江泽民代表中央政府送给董建华的礼物还是名茶大红袍。只是这次分量更小,变成了20克的一小份。若是这样比较,当年尼克松可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就是这20克茶礼,最终竟然拍出了20.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2006年春天,是母树大红袍最后一次采摘。当年是一克茶礼一寸金,如今则是寸金都难买了。 乾隆年间的大手笔“赏“茶,新中国以克为单位送茶。茶是国礼,也可称为百姓间馈赠的佳品。若您还为年节送什么礼而头疼,那不妨试试茶叶。不仅丰俭由人,还算是礼轻情意重。最重要的,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不论何时,茶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何那么爱送茶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送茶?甚至于送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行为。关于这个问题,在《茶经》中就能找到答案。茶圣陆羽,给茶下过一个定义。他说饮茶这个活动,最适合“精行俭德之人”。有人认为,应断句为“精行”与“俭德”两部分。也有人把“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四字真言。但无论如何,饮茶似乎都与“俭朴”二字挂上了钩。 古人一致认为,饮茶是证明自己德性俭朴的活动。《茶经·七之事》中,也记载了数则相关的故事。其中写道: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皇帝为了表示俭朴,强调死后不要杀牲祭祀,而是摆上茶饮就够了。 《茶经·七之事》还转引《晋书》记载道: “桓温为扬州牧,性检,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性好节俭的扬州牧桓温,每次宴请客人时也只用茶和果子而已。 由此可见,古人一直把饮茶当作一件节俭的事情。有时候为了彰显自己节俭,还要特意把茶摆出来。陆羽所提出的“精行俭德”,也是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总结而来,并非自己原创。 茶,与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俭朴非常契合。甚至于茶成了“俭德”的符号。因此,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才都愿意选择以茶送礼。作为礼品,茶足够精致与厚重。大家也都知道,茶并不是廉价之物。动辄成千上万的名茶,也比比皆是。 但不管这款茶多么贵重,又仍能给人以朴素之感。究其原因,就是中国茶很早就与俭朴相结合。长久以来,文化惯性给国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大家可能没读过《茶经》,更不知道“精行俭德”四字。即使如此,大家仍会觉得茶与俭朴的德性密不可分。“俭德”,已经注入了茶的文化基因当中。 《茶经》的成功之处,也恰恰就在于此。 不论何时,茶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01 泡茶用水怎么选? 唐代对水太痴迷 唐代丁用晖《芝田录》里,记载了一件奇闻逸事。话说宰相李德裕,其祖父与茶圣陆羽颇有些交往。不知是否受家庭熏陶,李德裕对茶一直十分痴迷。李德裕不仅爱喝茶,更是爱钻研,最终成了唐朝的一位茶学“砖家”。 对于泡茶用水,李德裕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全天下的水,他只爱一处——惠山泉。一个人一天要是喝10斤水,估计这肾也就够呛了。理论上,喝水确实花不了几个钱。可当时他身为宰相,多是生活在首都长安城(今西安市)。而惠山泉,则位于常州(今无锡市)。两者之间,可谓千里之遥。喝水不费钱,可是运水却是件“烧钱”的事。 为了能用上惠山泉水烹茶,李德裕也是下了血本。当年不是有杨贵妃千里送荔枝么,李宰相就来了个“千里送泉水”。两者都以权谋私,动用了国家机器。也就是说,用朝廷驿卒运送。 杨贵妃的荔枝,饱含着热恋中人的爱情。 李德裕的泉水,饱含着爱茶之人的矫情。 史书称李德裕:“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 ”。何谓“水递”,说白了就是送水的快递!细算起来,李德裕宰相估计也算是快递业的鼻祖了。但李德裕浪费民财的行为,有人看不下去了。 一天,宰相府来了一个老和尚。看着其貌不扬,但一开口说话就把李德裕镇住了。老和尚说,自己受异人传授法术,能够搬山倒海。宰相为了喝茶,天天用“水递”这样的笨办法,实在是让世人耻笑。为了解决李宰相“吃水难”的问题,老和尚已经运用法术,打通了长安城和常州的水脉。从此,李德裕就可在长安城直接喝到惠山泉了。李德裕不信,老和尚便将他引到了昊天观。指着院中一口井,称“水眼”即在于此。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李德裕命人取来一瓶刚送来的惠山泉,再从昊天观井中打上一瓶井水。随后,将这两瓶水与其余八瓶普通井水摆成一排,让老和尚品鉴。老和尚喝过之后,果然将惠山泉和昊天观两瓶水选出。李德裕大为惊奇,从此废除了“水递”,改用昊天观之水。 随后再找献水的和尚,早已踪迹不见。 显然,老和尚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诫了李德裕。但我们不禁要问,宰相李德裕到底错在了哪里?当然,动用国力为自己运水,自是大错特错。但泡茶之水,倒是的确需要讲究一下。 上天入地找好水 茶圣陆羽对于水可以说十分重视。《茶经·五之煮》中,着重讲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点,至今常被人引用。现代人能接触到的水,大致有这样几种:天上水、地下水和表层水。 古代文人喜欢收集雨水或雪水烹茶,谓之“天水”。《红楼梦》中,妙玉用自藏“天水”为大家泡茶的桥段,也可说是家喻户晓。但以如今这个雾霾的程度,用“天水”如同服毒。因此,这种水与茶的缘分已尽。 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悬浮物含量低,透明度高。但同时,在地层渗透过程中,溶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因此硬度偏大。细分起来,深度1~15米的地下水称浅层水。15米以下的水,则统称深层水。浅层水,一般较容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深层水水质一般不错,可选为泡茶水。 至于表层水,则包括泉水、江水、河水和湖水等。这些水所含矿物质不多,但通常有较多杂质,浑浊度大,较容易受污染,情况较为复杂。《茶经》中特意说明“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强调的也是尽量避开人类活动的污染。 当然,还有一种水茶圣陆羽没喝过,那就是自来水。自来水,一般属于硬水或暂时性硬水。经过水厂净化和消毒处理,通常可符合饮用标准。但要注意,用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往往会有较多的氯离子,气味不佳,同时会使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影响汤色。这也就是自来水泡茶,色香味都要大打折扣的原因了。 当然,自来水毕竟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水。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稍微提升一下自来水泡茶的口感。第一,将自来水储存于水缸或水桶中,静置24小时,待氯气自行挥发消失,即可煮沸泡茶。第二,适当延长自来水煮沸时间,可使钙、镁、铁、铝离子沉淀,又能释放水中的氯气。其三,采用净水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当然,这都是教给大家的权宜之计了。 煮茶火候讲究多 陆羽毕竟是茶圣,不仅讲了山水、江水、井水的区别,也对煮水做了详细的论述。《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其实茶圣的训诫,用大白话说就是水一定要烧开,但不要开过了头。 为什么煮水过“嫩”和过“老”都不行呢?这与煮水过程中矿物质离子的变化有关。没有经历《茶经》中所讲的“一沸”、“二沸”、“三沸”的过程,煮出来的水过“嫩”。水中钙、镁等离子,还没有沉淀下来,留在水中影响了茶汤滋味。同时,煮沸也是杀菌消毒的过程,必不可少。 但如果过了“三沸”还继续煮下去,那会使得水中的二氧化碳散失殆尽,从而影响茶汤的鲜爽程度。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水分蒸发,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要是家里客人较多或遇大型茶会,可先行将水煮到未完全沸腾的状态,然后灌入保暖瓶中。用时,稍微加热至沸腾即可。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有时候,矫情一下也是必要的! ——带你了解熟悉的陌生人。通过经典的茶文化典籍,深入浅出的解读,把茶的方方面面标准、门道一一道来,使喝茶者对茶从浅层次的饮品,上升到文化品味的程度。 ——新颖独特的茶经解读。作者杨多杰从历史文献学专家学者的高度,痴迷茶学多年、走遍全国产茶大区的深度,80后年轻一代生活玩家的角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化讲述方式,将深奥难懂的茶经掰开揉碎,娓娓道来,大雅大俗相映成趣。 ——古为今用的生活方式。从茶圣经典中观照现实生活,汲取现代生活智慧,让我们的日常茶饮变得更健康、更科学、更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