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写作(创意写作大学写作系列教材)

影视批评写作(创意写作大学写作系列教材)
作者: 林玮|责编:岳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2.75
折扣购买: 影视批评写作(创意写作大学写作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0298

作者简介

林玮,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文化创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智能互联时代的影视批评》等2部,译著《媒体、国家与民族》等4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系浙江省优秀思政课教师,主创作品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中国国际动漫“金猴奖”(3次)、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次。

内容简介

专业的批评家应该如何发言呢?如上所述,对广义的文学艺术来说,基础理论与评论之间是一种“论”和“策”的关系。因此,对于影视批评的初学者来说,一定要先熟知影视理论的脉络,之后再多次尝试使用理论来解析电影,比如精神分析、符号学、后殖民等。但是,影评的最终意义并不在于把理论作为一门武器操练得炉火纯青。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尽管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没有理论视角时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精神分析,它能让我们看到平常不会注意到的“性”以及它的呈现形态;但是,有了理论思维,我们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往往只能看到特定的形态。这显然不是影评的目的。理论是需要在批评的过程中得到修正的,在运用理论展开批评的过程中,使理论视野得到了拓展或偏移,从而增加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这才是理论学习的意义所在。
更进一步说,用中国的影视文本来印证西方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恰当。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西方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人文领域中也不存在独有的科学理论。我们不需要用本民族的文本给西方理论提供注脚,而应该用中国的实践去修正西方的理论,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这才是有抱负的批评家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为脚下的这块土地所生产出来的文化现象与问题提供解释,解答理论困惑。这就是影评和理论的关系。
在专业化的影评写作中,一定要处理好评论和理论的关系。目前看,不少影评教材的写法,是按理论来划分章节的。这种对理论的重视,是有合理性的。但是,直接以理论划分批评范式和方法的影评写作教学,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占据影评课来讲理论,甚至试图用理论思考取代写作训练,不但使教材变得晦涩难懂,也让评论课与理论课缺乏区分度;二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影评理论范式是西方的,中国影视理论近年来的进展尚未积淀为批评范式,进而进入教材之中,这就让影评写作本身带有强烈的西化色彩,这未必真能准确理解中国影视文本。因此,本书的写作摒弃了直接以西方理论流派作为不同章节划分的依据,转而采用评论影视文本的几种视角作为方法,分章论述影评写作。
“作品”还是“文本”?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评写作重在观者的认知和体会。很多人以为,写影评就是要揣度和还原导演的意图。这种认知等于放弃了批评家自我的意识。其实,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观众。于此,可以加以辨析的是两个术语:“作品”(work)和“文本”(text)。在古典文艺理论中,“作品”指向的是艺术家个体创作。如柏拉图用“诗神凭附”来解释艺术作为创作者个人才华横溢的显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只不过是神灵的工具,是神灵附在艺术家身上进行文艺创作。陆游也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此,当我们说“作品”的时候,该词的核心指向是艺术家。不少电影,尤其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在开篇都会出现一行小字:“a film by xxx”。这就是说,该影片是这位导演个人的产物,而观众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影视作品去理解这位导演。可是,当我们使用“文本”的时候,其核心指向就不再是艺术家,而是受众。“文本”是未经作者意图沾染的纯粹形式,观众从中看到的是自己和时代。因此,传统的“作品论”研究背后是作者论,作者论认为,导演阐述、创作手记、主创访谈等对理解一部影视作品是相当重要的。而一旦进入了“文本论”的视野中,这些都不重要了。“文本论”背后对应的不是作者,作品背后站着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创作者意识,而是整个时代。也就是说,文本不是神灵凭附的结果,而是整个时代构成的一个象征或符号。正是不同符号组成了一个时代特有的语境,它赋予创作者一种独特的认识结构、意识形态、情感结构。对批评家来说,重要的不是透过作品去看到创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或人格,而是要透过文本,看到整个社会大语境的现状及其变迁。这就是“作品”和“文本”的差异,也是从现代转向后现代,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路。
影评等于观后感吗?
影视批评是以影视文本为核心所展开的评论。它首先要讨论作品,也可以讨论与该文本相关的文化或社会现象。因此,影视评论在操作上必须带有“影视”的特点,以“评”和“论”为中心,在评论中体现知识生产。需要注意,影评不是观后感,影评文章如果只重复故事情节,或者只是提到了某个文本,然后就从这一文本出发纯粹地做自我发挥,而不注重结合文本展开讨论的话,就不是影评。
影评写作必须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言之有据,不能虚构,所有的观点都应该从文本细节中来。这跟历史研究要“论从史出”的道理一样。批评家要做的是从诸多文本细节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逻辑;而他 /她的影评写作过程,则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要让这一发现有足够而丰富的文本细节作为证据。譬如,论者想要撰写一篇文章讨论中国城市电影出现了从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转向的过程,这是其基本观点。那他就要观看大量城市电影,从中寻找到镜头、情节、道具、台词等细节作为证据来支撑这一观点,即它们具有结构化地反映出电影空间从外向内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实事求是。
具体而言,影评写作的“实事求是”有三点要求。一是须站在时代的角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避免“苛求古人”,如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影视文本等。二是须采取“看总体倾向”的态度。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大批判”。在现代中国史上,影视评论绝非小事。有时候,它甚至可以代表社会各方力量的交织与角斗,故有“电影就是政治”之语,而这恰是影视批评要避免的。由此提出第三点要求,即须评论自由,允许争议。面对不同的声音,要有包容的雅量,更要善于从不同中学习新知。
影评写作的入口
最后,简单谈谈影评写作的几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批评切入的几种元素。
一是分析-综合。批评要做的,就是“拆碎七宝楼台”。影视评论把一组镜头拆解成若干镜头,把一个情节拆解成若干桥段,把一个画面拆解成光影、色彩、构图等不同元素,目的是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具体而有新意的观点。后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的内部是矛盾的,文本不是在传递一个确定的信息,而是各种信息的矛盾综合体,因此,每一个文本内部都是有缝隙的。理论作为工具,其功用就是找到文本缝隙,然后“强攻”进“七宝楼台”之中,对其进行拆解。有力的批评总是希望从每个文本的内部挖掘出“最根本的矛盾之处”,来证明使整个文本的表意大厦坍塌是有可能的。利用理论找到裂缝,从而拆分文本,在拆分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批评写作思路。这是一个逆向的关系。
二是社会 -历史。这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之一,早在 18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有南方人“逸乐”而北方人“痛苦”、南方人“忍受奴役”而北方人“追求独立”、南方人“迷信”而北方人“理性”的说法。在电影批评中,民族电影或影像人类学研究,以及地缘电影研究等至今仍延续这一思路。拓展开来,不同的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精神、风情和气象,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影像风格及其背后的情感结构,这是影评需要叩问和探寻的重要内容。
三是比较-互文。专业的影评写作者应该有足够的阅片量,也应该对影视发展史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在面对一部新的影视文本时,才能够迅速找到它的同类作品,使之形成某种比较。比如讨论一部电影,应该将其放在电影史的发展坐标中,确定其应有的艺术、技术和思想地位。近年来,电影的续集和翻拍都很常见,讨论这类电影,也需要有“比较 —互文”的思维,以求文本间性的呈现。
四是形式-内容。影像的解读,往往是从形式入手,分析研究影视画面、镜头、造型、声音、构图、色彩等多种因素的传情达意功能,通过对影视诸种构成元素的读解,探究其中深刻的蕴含(内容)。这是影评写作的基本功。镜头运动、场面调度、景深与景别、色彩与声音等造型元素,都是文本的细节之处,都需要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内容背景下得到有组织的表达和评论。
五是消费-产业。影视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它往往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因而成本极高。因此,影视文本自带商业属性,影评写作不可忽视之。特别是在算法、元宇宙、数字人、虚拟拍摄等智能互联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手段的包围之中,影视文本的消费意图更需要得到警惕和彰显。电视剧为什么会被注水、植入式广告与普通的连贯道具有何不同、明星研究在当代需要何种转型等问题,都是值得在不同影评写作中被讨论的问题。
以上对影视批评的写作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说明。而接下来,本书将围绕当代中国影视文化,从 10个角度展开影评写作的讲授与说明。这 10个角度当然可以视为影评写作的方法与范式,它没有按照理论流派来进行分章,而是将理论融汇于批评写作之中,通过一些案例的示范,说明影评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可以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带有个人风格的影评写作教材,但其视角与方法则是共通的。衷心希望你在合上本书时,能够收获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和追求真相的能力,写出好的、有价值的影评。最后说一句,作者对批评写作的理解在本书的后记中还有一些更切己的讨论。如果时间允许,你或许可以先读一读后记。当然,这只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