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孔夫子的论语课
ISBN: 9787220136368
朱晋蜀,四川省校园文艺联合会会长,西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曾出版多部著作。自2017年以来,带领专业艺术团队、文理科团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深入研读《论语》。 冯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漫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油画协会会员,创作了《漫画道德经》《漫画易经》等。《漫画易经》《漫画道德经》被先后被美国、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
举一反三 导言: 孔子整理过《尚书》和《诗经》两本书,并将其用作教材。子夏就《诗经》中的一个问题向孔子请教,经过师生间两轮互问互答,最终孔子总结出“启发”与“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漫画对白: 画外音:孔子把《尚书》 和《诗经》用作 教弟子的教材。 画外音:《尚书》作为历史课本,孔子给弟子讲的 尧、舜、禹的 故事都来自 《尚书》。 孔子:《诗经》作为语文课 本,是教授古诗的上佳教材。听我抚琴,一起把这些诗歌都吟唱出来。 画外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孔子发现众弟子中,子夏学得最好。 画外音:一天,子夏提了一个问题。 子夏:夫子,《诗经》中有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 什么意思呢? 孔子:这句诗是用来 形容卫侯新娘的美貌,她不仅天生美艳动人,化上妆后更艳丽了。 画外音:孔子的话触动了子夏。 子夏:嗯,先有白底,再着色,才有绘画。 子夏:夫子,礼仪应是在仁德以后才有的? 孔子:子夏啊,你真是个能激发我灵感 的人,从此你我可以深入地讨论 《诗经》了!确实礼仪后于仁德产生!仁德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本性,仁者爱人嘛,而礼 仪是执政者基于仁德而制定的礼节。 画外音:这一场对话后, 弟子们对仁和礼关系的理解就更深了。 孔子:我以绘画过程的先后顺序触动了子夏,他反思后询问礼与仁的先后顺序。 画外音:这次互相启发让孔子开始琢磨,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遇到疑惑时豁然开朗呢?后来,孔子总结出两条教学原则:一是,不到弟子思索后仍无法解开疑惑时,不去轻易解释;不到弟子思考后有见解,但一时表达不出时,不去点拨他。二是,如果教学时的举例,不能使学生知晓 这个事理,而且更不能由此去类推相似事理,那么以后便不再使用这个例子教学。这即是“启发”和 “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可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法哦。 论语链接 《八佾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诗经》中)“‘有酒窝的脸笑得真好看啊, 黑白分明的眼睛滚转得真媚啊,化妆后更美丽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就像绘画,先有白底,之后再着色画。”子夏又问:“礼仪是在仁德以后 才有的吗?”孔子说:“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今后可以与你讨论《诗 经》了。” 《述而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特别想弄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而又说不明白时,不去点拨他。”(根据《易经》)讲清楚房屋的一角的摆设,如果(他)还不能推知房屋另外三个角的摆设,就不再重复此例(有让弟子自己推敲琢磨的意思)。 论语冷知识 孔子有放弃过只会举一反二的子贡吗?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众多释义论语的书中,对“则不复也”有多种解读,其中有些人认为是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果真如此吗? 孔子的学生中,可不是人人都会举一反三的。子贡就曾说,与颜回相比,他能闻一知十,而自己却只能闻一知二。由此看来,颜回可是个聪明小伙,举一反三已是小菜一碟,轻松达成举一反十,那面对只会举一反二的“笨鸟”子贡,孔子是不是就该放弃了呢? 恰恰相反,孔子从没说过不再教子贡,虽曾多次批评过子贡,但也发现了子贡的优势,口才好、情商高。若真因为子贡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他了,可能就没有之后的《论语》和孔子的流芳百世了。毕竟编撰《论语》的发起者就是子贡,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讲“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因为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赞美他)。由此可见,把“则不复也”仅仅理解为“不再教他了”是不完整的。《论语》辞约义丰,根据深入分析,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给弟子)讲清楚房屋一个角落的摆设,如果(弟子)还不能推知房屋另外三个角落的摆设(理解领悟没到这个程度),就(暂时)不讲了(等时机成熟再继续讲)。 提倡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孔子为什么在这里“不再重复”,或“不再回 复”“不再复告”,甚至于“不再教了”呢?其实并不是孔子“不再教”,而是 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暂停自己的重复讲解,让学生自己推敲琢磨,待时机成熟 时再给予弟子启发;二是孔子熟读《易经》,他讲房屋四角的摆设,与易经八卦的方位有关,这的确是个很难的例子,因此孔子不再重复这个例子,可能换个例 子来讲“举一反三”。 德 为 先 导言: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过“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话,但从他对弟子分科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德育为先”的思想。他评出的十位优秀弟子,后世称为“孔门十哲”,依次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特别是德行科他点了四位弟子,后三科每科他只点了两位弟子,因此可以说孔子早有“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漫画对白: 孔子:德行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性。如果德行不好,哪怕他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只会给社会增添更大的混乱。 子路:对哦,披着羊皮的狼不就最可怕了吗? 众人:哈哈哈…… 孔子:子路,你总结得很到位。我们除了要有良好的德行外,还要学好言语、政事和文学这三科。 某弟子:夫子,鲁国执政大臣季平子大夫给您送来一份信函。 孔子:嗯,好。 某弟子:快来看呀,评优结果出来了! 某弟子:哪里?哪里? 快让我看看! 某弟子:颜渊、闵子骞……子夏也上榜啦! 某弟子:夫子好重视德行呀,这次评选了四个学生为德行优秀! 某弟子:这是鼓励德行优秀呀! 孔子:本次评优分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综合大家的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共评出十名优秀弟子!! (掌声,啪啪啪……) 孔子:季大夫还亲自写信鼓励我们评优。他在信中特地表扬了闵子骞去年向他建议用节俭的方法翻修长府一事。经季大夫推荐,闵子骞获得德行第二名。子贡和宰予的口才都很好,但宰予有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子路与冉有相比,子路做事有时稍显急躁,所以冉有被评为政事第一。文学这科中,虽然子夏的文学功底远超于子游,但综合考评后,子游第一,子夏第二。我现在宣布“十优 学生”分别是——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画外音:鲁国执政大夫季平子和孔子给“十优学生”颁发了奖品。自此,全体学子更加发奋学习,“孔子杏坛学院”也逐渐成为知名学校。孔子重视德行,首创 了“德为先”的人才评价标准。十位优秀弟子被后人称为“孔门十哲”。 论语链接: 《先进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国君想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就按照原来的样子,怎么样?何必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喜欢说话,但一说肯定说到 点子上。” 《先进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的学生道德品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辞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擅长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子路);文献熟读的有:子游、子夏。 论语冷知识: 谁是“德行四优”? 孔子弟子三千,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老师的“掌上明珠”的。孔子把他的学生按这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评优,德行位列第一。只有德行学生评四优,其他三科只评两优。这不仅说明了孔子一早就有“德为先”的思想,也说明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古已有之,传承不断。那“德行四优”的“幸运儿”又都有谁呢? 榜首毋庸置疑,自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在《论语》中,与颜渊相关的内容足足有22章,可见孔子对他的重视,并且孔子也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有颜回者好学”“其心三月不违仁”“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渊当之无愧是“德行”科第一名。 名列第二的弟子与颜渊相比,在“分量”上可是大打折扣,闵子骞作为“德行”科第二,在《论语》中涉及他的内容只有5章。虽然“戏份”少了点,但闵子骞却是“最孝顺”的弟子,也是德行楷模。孔子就曾表扬他“孝哉!闵子骞”。孔子还评价他“平时少言寡语,但在关键时一语中的”,这也许是孔子让其位“德行”科第二的原因之一。 冉伯牛是“德行”科第三,《论语》中与他相关的内容也仅有《述而11.3》 《雍也6.10》两章。在冉伯牛弥留之际,孔子曾“执子之手”说道:“这样优秀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啊!”可见孔子也对其充满了肯定和怜惜。 “德科四优”的“老幺”便是提出了“居敬而行简”的仲弓。孔子也很是肯定仲弓提出了这一“行政应恭敬而简便”的理念,给予他“雍也可使南面”的高度评价,意思是说,仲弓有能力做官。 如今德智体美劳依然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德行”自孔子始一直位居榜首,可见,德行自古以来都是做人治学的首要品质。而孔子几乎未曾批评过 “德科四优”,其余“六哲”除子游外,都曾不免被老师批评。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千五百年来,它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作为我国古代治学、修身、为政、处世的智慧宝库,《论语》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必读的经典,这对于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特点在于坚持守正创新,作者在研究并吸收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将《论语》有关内容合理改编为情节生动、幽默风趣的四格漫画故事,不仅能让读者能趣读漫画,还能学习论语原文,更能了解那些与论语相关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