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402/13/20210402132022500.jpg)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ISBN: 9787572601057
王芫,小说家、专栏作家。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移民加拿大,现居美国南加州。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路线图》《口红》,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幸存者》《你选择的生活》《似非而是的生活》,散文集《你自己的真理》,译有《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和《岩石堡风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作品)。目前在《财新周刊》撰写教育主题的专栏文章。
人生独立须正名 张爱玲说:“为人取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我不禁对过去的好时光心驰神往。 我女儿的三个英文名字全是自己起的。3 岁时在北京上双语幼儿园需要一个英文名,她自作主张要叫“苹果”(Apple)。一年后到了新西兰,有个同学的家长对我说 :“这名字太美国了。”我这才知道当年有个美国明星给女儿起名叫“苹果”,新西兰人民大概不喜欢这种标新立异。 一年后我们去了加拿大,注册上学的时候她提出改叫萨斯基亚(Saskia)。原来在新西兰有一位叫萨斯基亚的同学,我女儿对她极其仰慕,人家却对我女儿不理不睬。如今换了新环境,怨念让她祭出终极杀招:你不理我,我自己做萨斯基亚。 但她逐渐发现这个名字不适合她。经常有人问:你怎么会叫这么个名字?你家是从哪儿来的?问的人多了,她上网一查,才知道萨斯基亚起源于荷兰,只在北欧小范围使用。再回想自己当年的偶像正版萨斯基亚,端的是北欧人的样貌。不过,偶尔也有人一见到她就热情地攀老乡,以为她也是从Saskatchewan(萨斯喀彻温,加拿大中西部的一个省)来的。 我女儿总结出的教训是:中国人的英文名既不能太大众,也不能太小众。四年后我们去美国,她趁机给自己起了第三个英文名:瓦妮莎(Vanessa)。 近年来,在北美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不在意英文名,因为多元文化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前,如果老外读不准中国名,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现在,如果中文发音令他们困惑,那是他们应该去勤学苦练。姚明就是姚明,如果粉丝大喊“要命”,那么是粉丝需要提高。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去年夏天我女儿突然提出,要把名字正式改成瓦妮莎。 在英语国家上学,报名表上一般列有几项:名(first name)、姓(la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常用名(preferred name)。“名”和“姓”是法律认可的,“常用名”是课堂上使用的。这种情况在小学还不成问题,因为一个老师只教一个班。到了中学,一个老师教好几个班,学生再有两个名字,实在是添乱。我女儿的名是Yu,还有一位同学姓于(Yu),她俩的考试成绩常被张冠李戴。另外,Yu 的发音有点像“你”(You)。有时老师想请“你”回答问题,全班同学你看我,我看你,互相推诿。Yu 同学说:再不改名,她就成全民公敌了。 我说:你想改就改吧,需要我做什么,我会配合。过了几天,她给我一份自己填好的表格让我签名,内容是我和我先生申请为我们的女儿改名。我说:“不是你自己要改吗?”她解释说:因为她还不到18 岁,所以必须以父母名义去申请。我只好违心地签了。接下来“我”需要登报公示。当然报社是她自己联系的,我只需提供信用卡号码。一个多月后,法庭通知开庭日期。我和我先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到庭,向法官表明我们莫须有的意愿。不巧的是, 开庭前两周,我先生临时有事,无法出庭。Yu 同学坚决不肯推迟开庭,因为她下个月要考驾照,她必须以瓦妮莎之名拥有人生中第一份驾照。我这才发现她的计划是环环相扣的,而我们此时只剩一个选择:聘请律师代表我先生出庭。我开始后悔当初装潇洒,以至一步步越陷越深。她却在这时煽动弟弟改名,理由是:“你看,改个名多麻烦,你要不趁这次机会和我一起改,将来等你想改名的时候,妈妈肯定让你等到18 岁。”好在弟弟没有受其蛊惑。但我不得不说,她的预测相当准确。 请律师的过程倒是很简单,除了签支票的时候略感心疼。去年7 月份的一天, Yu 同学进了法庭;半小时后,瓦妮莎扬眉吐气地走了出来。秋季开学后,她表示:感觉好极了。每次老师喊瓦妮莎,她恨不得连答三声“到”。那么一种名副其实的感觉,那么一种对作品拥有著作权的感觉。我这才意识到她改名的复杂动机。我心中隐隐作痛,但是我没有流露。我自认为表现得大方得体,就像被误发了小金人的《爱乐之城》剧组。 又到了报税季节。填税表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向税务局申报Yu 已经变成了瓦妮莎。我的结论是没必要,因为我还没有给她改护照。至于改护照的事,当然要留给她自己18 岁后去处理,而到了那时,Yu 也不再需要作为家属出现在我的税表上。仅需两年,瓦妮莎就将另立门户,独步江湖。没什么比这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孩子只是父母生活中的过客。 ★ 从真实案例出发,深入观察孩子的行为动机——总结规律,回归家庭本身,得到属于每个家庭自己的教养指南。 ★ 孩子的成长阶段漫长且多变——本书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表现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持续破解养育难题,突破孩子的一个又一个成长瓶颈。 ★ 当中式教育观遭遇美国文化——知名作家王芫,拆解自身育儿经验,带来第一手的教养笔记。 ★ 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养方法论,不要盲目跟从各类家教方法——没有大道理,从亲子日常生活的相处细节中,找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