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典故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
谭绍江,男,哲学博士,湖北恩施人,现任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中国古典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家哲学及其现代转化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参撰《中国哲学通史(现代卷)》等学术著作2部,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
内容简介
绪论 立德树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则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借助来自社会各领域的资源予以加强。这其中,源自我们民族历史和社会实践中的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正是其中的必选内容。习近平强调指出,“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可用于思政课的资源灿若繁星,从何种角度出发予以最合理利用,并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难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与指导之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各方面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样不应忽视的是,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化解的困难。这其中,如何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魅力正是值得重视并优化解决的迫切问题。 教学魅力是一切优秀教学活动不断追求的品质,当然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追求目标。但审视现实,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承认,教学魅力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张力,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施展教学魅力的必备前提是能熟练掌握驾驭课程。做不到这一点,教学魅力无从谈起。而高校思政课要求高,这就使得老师们无法轻易掌握思政课的关键,不容易驾轻就熟地讲好思政课,也就客观上导致了许多老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难以发挥教学魅力,形成一种高校思政课与教学魅力之间的“张力”。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这里所说的讲好思政课要求之高包含很多内容。从这种高要求导致与教学魅力间产生张力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就是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几乎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内容。“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9过于宽广的知识面要求导致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极高要求。如果教师在知识面上达不到思政课教学所要求的基本线,甚至存在着明显的知识短板,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要对很多知识内容进行模糊处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讲完整”“讲清楚”尚且有难度,遑论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魅力了。另一方面就是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对思想理论的讲述,抽象性高。“理论课具有抽象性,不易形象化教学,也不易学习掌握。”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和教学难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1-5高度的抽象性使得思政课教学很难实现形象化教学,很难做到易教易学,这就与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这些教学魅力的主要表现产生直接冲突。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引入优秀文化典故资源,将其合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正是一种“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文化典故是各种文化中极具典型性,广为传颂的人物、事件及习俗的总称,是某种文化独特风采和魅力的凝结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化所具备的魅力往往集中体现于其所包含的“典故”之中。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就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合,其中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典故”资源具备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激发各种优秀文化典故特有的文化魅力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我们提升思政课教学魅力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这一做法有利于拓展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我们从“文化典故”入手,既对优秀文化资源之价值精华予以有效提炼,又足以贯穿性把握各类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同特征,合理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其次,这一做法有利于系统性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提升机制。我们研究总结文化典故资源的生成路径,凸显文化魅力的构成因素与传播路径,并以此系统性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提升机制。最后,这一做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对“西化”思潮挑战提供必要方式。我们通过将文化典故资源中的永恒魅力持续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以此感召引领青年大学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化”思潮挑战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锤炼科学理想信念。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及提升思政课教学魅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涉及“优秀文化典故运用于高校思政课魅力提升”的成果尚待加强。 国内学界相关研究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关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研究。 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有所探讨,主要是从审美教育角度将优秀文化引入思政课教学。如加强思政课的自豪感、崇高感、幸福感、光荣感等审美教育,曹利华爱国主义教育与审美教育[J].学习与研究,1984(2):29-31.以文化中美的“典型”增强学生审美与“审丑”的能力陆道廉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导[J].南京师大学报,1990(4):19-23.,促进思政教育“情理交融,通情达理”等。宋人鳌对德育中某些矛盾的哲学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2):8-14.进入21世纪,特别是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理念以来、2014年教育部下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相关研究的热潮。其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全面阐释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既有从宏观层面审视思政教育的文化视野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1.靳义亭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聚焦革命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陈世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也有微观层面研究优秀文化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包括增强人文底蕴刘红英问题与对策: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108-109.、提升大学生情商董宇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情商培育研究[J].文化学刊,2012(4):5-7.、丰富思政课的形式和内容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达成教育目标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5.。二是细致探索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类型。包括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特点实施融合:融传统文化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于伟峰“概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06-110.,廉洁文化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石开玉,张传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刍议[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1):134-136,139.,融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卢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J].戏剧之家,2015(10):210,217.徐德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1):205-208.。根据优秀文化特色实施融合:将红色资源全面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3):43.、融入现场教学匡胜提升干部院校现场教学水平的思考——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3):113.、进入教学的设计张泰城论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6):138-144.;融儒家的审美观思想梁哲先秦儒家审美教育哲学与高校审美教育[J].河南教育,2011(8):3-4.、心理教育思想陈伟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1.于思政课教学中。三是多角度探讨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遵循实效性、辩证性、开放性和贴近现代生活的原则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47-50.;遵循“习近平的系列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张咸杰,张立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77-80.;归纳出直观讲授、隐性融合、实践调研三种途径刘涛爱国主义传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5-46.;打造“思政故事”、建设“思政故事库”姚洪越“思政故事”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34-36.;从顶层设计、实施创新、个体互动打造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题文化教育李艳,李玥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23-27.;采取实地参观考察、传统节日调查活动孙慧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河南农业,2020(15):23-26.、唐宋诗词地理游学方式引入思政课第二课堂侯仕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唐诗宋词为例[J].林区教学,2020(5):5-7.等,十分丰富。 学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提升问题的研究呈现日益丰富的状况。从魅力的内容结构来看,思政课教学魅力包括理论、知识、艺术、人格四种魅力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7(7):47-51.;表现出艺术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教育性杜利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27-128,130.;涵盖职业素养、政治素养、美师爱心徐苗论教师人格魅力与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关系[J].高教学刊,2016(16):221-223.。从魅力提升的重点来看,首重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提升、品德培育、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作用重大奥伦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是构成师生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0-84.;次重以文化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化人骆郁廷,陈娜论“化人”之“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20-125.;而阻碍教师教学魅力的因素包括职业倦怠、学校管理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张东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南12所高校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2-97.。从魅力提升的形式来看,包括教师提升自身品德修养、优化教学话语邵璀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2-64.;以逻辑转换重塑思政课教学的理性魅力葛笑如逻辑转换:重塑思政课教学的理性魅力——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4(4):63-67.;提升政治自信、学术魅力、职业自信和人格魅力熊晓琳,任瑞姣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8-71.。诸如启发式、案例式、多媒体运用、语言生活化、时尚化等方式亦多有探讨。 国外学界尚未见与我国高校思政课及其教学魅力直接相关的研究,但亦可通过相关研究提供思想借鉴和方法论启示。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教学是西方国家高校的一贯做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各种以生活事件、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等为题材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相关伦理道德意识刘志超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76-79.。韩国、新加坡的教育中还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李望舒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6):44-46,34.。教师教学魅力的研究也较受重视。“教师魅力”(charisma teacher)于20世纪初已经受到关注,瑟缪尔·斯迈尔斯斯迈尔斯品格[M].聂永革,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提出过“五要素”论——勇气、自我控制、责任感、诚信与乐观(1904)。有学者强调“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290.。之后,亦有学者提出教师“教学魅力”的“三要素”论——知识、教学技能和品德NEWMAN J W.Americans Teachers:An introction to education[M].California: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1998:85-87.。 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可圈可点,但亦须深化,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概览式探讨较多,精准定位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打包”式处理,并粗线条地勾勒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般性方法途径,尚需更精准研究。第二,条块分割式研究较多,统一贯穿式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大都采取了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视角,较少将三种优秀文化进行统一贯穿后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研究的视角。第三,通过优秀文化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魅力的研究不多见,特别是从挖掘优秀文化典故的魅力来增强教学魅力的整体性研究尚付阙如。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魅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痛点”问题,如何科学精准地将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更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