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鸿勋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家世与教育 我的家世 我的名字叫淩鸿勋。通常的“凌”姓从“冫”旁,但 我的“凌”姓则从“氵”旁。究其实,“淩”和“凌”来 源一样。我的祖先原来也是姓“凌”,近一百多年来才用 “淩”姓,至于如何多加一点,在此也不必去考究它了。 有许多朋友往往将我三点的“凌”误为两点“凌”,我通 常是付之一笑,偶尔也开玩笑地说:我不在乎这“一点” 。 我的家世有族谱可记的始自明末。清初,先远祖由江 苏常熟迁到浙江会稽(绍兴)。那时绍兴人到外地游幕及 做官者不少,远祖中有于康熙年问任官广州府经历者,在 任三十六年之久,遂流寓广州,但子孙仍回会稽应考秀才 。在广州,我们凌家既无田产,亦无祠堂,后来就落籍广 东为番禺县人(后特设广州市,遂为广州市人)。广东人 称我们是“外江人”,就如现今台湾人称中国大陆来台者 为“内地人”一样。 我父亲生于咸丰八年(1858),光绪十一年(1885) 中了广东省的乡试举人,叔祖考取进士,叔父点了翰林, 族中叔父辈也有不少考取秀才者。先父中举后,两次上北 京参加会试,但都未得中。先父以每次应试,路途遥远, 旅费不赀,从此打消做官的念头。就在广州设馆授徒,先 后达四十年之久。我的母亲郑氏是福建长乐县人,一共生 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很巧的是大男次女三男四女五男六 女,我排行第五。大家兄十几岁就过世了,二家兄从小过 继给先叔,所以我等于是家中的独子。 我于光绪二十年(甲午,西元1894)诞生在广州。光 绪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那年第一次中 日战争爆发,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甲午战 争期间,广州由于距离北方很远,所以并未直接受到战火 的影响。中国经过这次战事后,维新思想已在萌芽之中。 以前广东与西方国家接触最早,四百六十多年前葡萄牙人 已来到澳门,一百多年前,中英鸦片战争就因广东禁烟而 触发的,后来因鸦片战争失败,就将香港割让英国。广州 与香港仅一水之隔,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可说是既早又快。 同时,光绪甲午那年,国父孙中山先生已在檀香山创立兴 中会,开始提倡革命,此后中国整个大局面已在剧烈变动 之中。 先父一生教书,生活清苦,曾经穷困到无隔宿之粮的 地步。我还记得小时候,午餐不举火是常有的事。在我四 岁那年,先祖父、大家兄相继逝世,家中遭受重大打击, 此后我成为家中的独子。五岁时,家母开始教我念书,不 念《三字经》及《千字文》,而是从《孝经》念起。家母 一开始就用桂林官话教我,所以后来我学国语和各地的方 言比较容易。五岁以后,照理应该出就外傅的,但家境穷 困,无力供给我读书的费用。幸好我的几位叔父皆秀才出 身,亦在广州设馆授徒,我就在叔父的馆中念书,惰金就 可以减免了,要不然连读书都成问题。 我个人总觉得家教相当要紧,是人生的基础。家父一 生安贫乐道,家境虽差,但乐于助人。他的助人精神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