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悟集/珞珈史学文库

思悟集/珞珈史学文库
作者: 刘礼堂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103.50
折扣购买: 思悟集/珞珈史学文库
ISBN: 9787100202718

作者简介

刘礼堂,男,1963年10月生,湖北大悟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专门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文化史、历史民俗文献、文化遗产保护、茶文化研究等。社会兼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同时在隋唐文化史研究领域有所涉猎。已出版隋唐文化史方面的专著1部,主编作品3部,译著1部,参编著作5部;在《历史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或论点摘要、新论集萃、篇目辑览。

内容简介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文化(节选) 就文化史而言,“生态环境”是一个借用的概念,它本是“生态学”的基本范畴,“生态学”源于希腊文okios(居住),是一个沿用已久的术语。生物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中国古人便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一类环境决定人性的观点;《周易》还提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全面审视生存环境的主张;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设置过虞、衡等环境保护机构。 在其他民族和国度,注意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也较早,如著名伊斯兰学者、《历史绪论》的作者伊本·赫尔东(1322—1406)1377 年已提出文化生态概念,强调生态文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动物学家、进化论者恩斯特·海克尔(1834—1919)首创生态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以生物界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从主要考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考察人类生态系统,这种研究与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在内的联系。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生态(或称环境文化)”,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人在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我们所说的长江上中游地区,大致为唐代的剑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及江南西道一部、淮南道西部,约当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一部和陕南一部。因为自然地理的划分与行政地理的划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古今政区划分不同,古代政区也因时段不同及多种因素而常有变动和伸缩。因而这里所说长江上中游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也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而已。 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 ——基于汉口港的个案考察(节选) 通过上文对汉口茶叶外贸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除阿克尔洛夫所提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质量信息不对称,还有产量信息不对称、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类型,这丰富了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理论。深处中国腹地的独特地理位置、英俄商人收购茶叶人力的有限性、现代信息交流工具的缺乏等因素导致汉口茶叶外贸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世界茶叶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中国是世界主要茶叶供应国时,洋商为收购到足额数量茶叶以满足本国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不得不采取了中间商代理采买和“样茶—竞价”的交易和茶师专职检验的制度,英俄洋商在汉口展开激烈竞买,英国商人之间也进行海上竞运。这活跃了汉口茶叶外贸市场,洋商却又不得不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这主要表现为部分茶商不断破坏交易秩序、茶叶的品质不断下滑、茶价总体上处于高位、市场投机行为较为普遍等。洋商为应对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在短时间内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又助长了长期经营不确定性的风险。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风险,英国选择市场转移,从汉口乃至中国茶市退出,开始在印度等地筹划茶叶产业,控制茶叶的全产业链,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汉口茶叶外贸市场从19 世纪80 年代晚期转入买方市场,茶叶供大于求,于是洋商开始联合操纵市场,转嫁信息不对称的经营风险,压制茶叶收购价格,注重质量的茶商反而被不法茶商侵夺利润空间,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茶商的“逆向选择”问题。洋商借机声称华商普遍货样不符,以打折、磅亏、拖延付款等方式打压华商,贸易纠纷骤起,交易秩序趋于紊乱,华商损失严重。在此情形胁迫之下,华商选择联合起来,通过汉口茶业公所等集体组织提升行动力量,试图降低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借此实现交易秩序的正常运转。在反复的交锋和博弈之中,华商的努力虽有一定成效,但终究无法实现对市场秩序的彻底整顿。俄商自进入汉口之初,便着手实现对茶叶产业链的掌控,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所带来的成本损耗。最终,俄商实现了对除种植环节之外的产业链的全面控制,较好地解决了茶叶贸易的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成本,这也是俄商越来越倚重汉口茶市的重要原因。当英商迅速退出汉口茶市时,俄商一家独大,汉口对俄茶叶输出猛增,成为晚清中国茶市整体陷入颓势和困顿后的独特景观。但这是垄断性市场,华商在收购、加工制造和运输等环节都被排除在外,汉口茶叶外贸市场交易走向失灵、趋于消失。 我们以汉口港为例,通过史料的梳理,分析了近代华茶国际贸易从高度繁荣走向迅速衰退的市场动力机制,即特殊历史情境下信息不对称可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但我们还要回答近代不同历史时期茶叶出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何,这需要进行相关测度,呈现信息不对称的变化趋势。英、美等国为应对与中国茶叶贸易信息不对称问题,曾推出一些法律制度、标准和贸易措施,如美国在19世纪末期曾推出《进口茶叶法案》、建立茶叶检验质量标准等,这些给中国近代茶叶外贸造成深刻影响的外部冲击因素,目前国内研究尚属空白。另外,还可将中国与同期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境的日本进行比较,研究日本茶业成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策略、方法和路径。这些将是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的重点。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历史学院的老师,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各自从事的方向或领域,推陈出新,开拓前行,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学院决定编撰教师个人的学术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师把自己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出版物上的代表性论文加以整合。这样,通过一种文集,可以约略体现教师本人的研究历程和领域;而于整体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汉大学历史学的学科格局和学术风格。武汉大学刘礼堂教授近十余年研究集成 深思而后得,省悟而后成,述史记俗,以正以明。